[本站讯]6月20日,“中国语言学创新平台高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论坛探讨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概况,并深入分析了其中的相关课题。《中国语文》副主编刘丹青教授,《当代语言学》副主编胡建华教授,《方言》主编麦耘教授,山东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山东省语言学会会长盛玉麒教授分别在论坛上作了学术报告。香港城市大学李宝伦教授出席了此次高端论坛。
论坛上,刘丹青教授在题为“语言学列为一级学科的历史必然性”的报告中,回顾了我国语言学学科错位问题及其形成原因,从境内外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等方面,多角度论述了设立语言学一级学科的科学性和历史必然性;在题为“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的报告,刘丹青教授运用类型学的理论和历时与共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列举了大量例证,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汉语史的一些特殊语法类型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问题,并以古汉语和老上海话的并列型和关联型特征为例说明存废判断的难度和复杂性,具有高度的理论视角、详实的材料例证和严密的逻辑推导,给与会者以方法论的启发。麦耘教授在“汉语方言学的现状与展望”报告中,深入分析了方言研究在中国语言学理论创新中的学术地位和价值,强调指出重视当今方言调查研究方法创新的意义;在题为“软腭辅音跟什么过渡音亲近”的报告里,麦耘教授为俗称为“舌根辅音”的/g/,/k/,/h/正名,并从汉语音韵学、方言学、实验语音学、发声音理学等角度深入分析探讨了该组辅音后接不同介音的性质和原因,以小见大地展示了方言学创新研究的无限魅力。胡建华教授在“迎接一个人类语言W-H问题跨学科研究的新局面”报告中,围绕人类的进化和语言的发展,引用了人类学、生物学、基因工程、大脑医学等多学科的生动例证,论述了人类语言本质属性和演化规律的跨学科研究设想;胡建华教授还作了题为“历史变异与句法位移:形式还是功能?”的报告,从大量的历史变异与句法位移现象的研究中,分析了当代语言学形式和功能两大流派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论述了只有创新发展才能超越历史的局限,只有吸取不同流派之长才能全面认识人类语言的本质、不断揭示其规律。盛玉麒教授谈了“语言学创新平台的多学科结合模式”,从“一个转向”(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两个革命”(信息革命和语言学革命)、“两个系统”(人际和人机)等方面论述了当代语言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瓶颈及多学科结合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此次论坛由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文史哲研究院以及山东省语言学会、山东省国外语言学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泰山学院等省内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