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13日,为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10周年,山东大学“人文纵横”系列学术报告会在中心校区知新楼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性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做客论坛,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性社会学的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潘绥铭教授指出,性社会学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社会中主要表现为sexuality。1980年代以来,中国催生“sexuality革命”的三大力量是:文革后公权退出、私领域确立;1980年修订并颁布的《婚姻法》;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产生的结果是:避孕和流产的合法化成为传统性道德的杀手;女性不再仅仅是生育工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不正常的sexuality方面的态度。随后,潘绥铭教授运用四次全国调查的数据深入浅出地对21世纪的性哲学、性表现、sexual relationship、多元的社会性别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对中国“性化”过程中的对象、方向、理论基础、标识以及证据进行了系统分析。报告最后,潘绥铭教授还针年轻人的爱情、互联网对“sexuality”的影响、如何与和而不同的人相处、同性恋、妇女地位等大学生关心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潘绥铭教授语言风趣、妙语如珠,让在场师生笑声不断、掌声迭起。报告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鞭辟入里又浅显易懂,让同学们在笑声中深深思考。
现场交流环节,来自山东大学各个专业的学生纷纷提问,涉及道德伦理、社会政策、性别歧视等多个层面,潘绥铭教授旁征博引,一一进行了精彩解答。报告会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本次学术报告会由山东大学团委主办,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哲社学院院长刘杰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报告会,李芹教授、马广海教授、吴愈晓教授等作为嘉宾出席了报告会。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性社会学、社会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在性研究、社会性别研究与预防艾滋病等领域中担任国家级、省部级的咨询专家与学术顾问,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