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31日晚,由研究生院、研工部主办,历史学院承办的第204期“稷下风”学术讲坛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历史学院张金光教授为同学们作了题为“关于中国古代(周-清)社会形态问题的新思维——一个对中国历史新的叙述方式的尝试”的报告。
张金光教授先向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即“实践历史学”。他指出,实践历史学首先入于史,用当时、当地人的思维和语言,与当时人对话,以体验和认知历史;还要出于史,从原历史中,发现实践历史逻辑,提炼和建构普遍性理论分析系统。关于中国史的研究,应深入中国历史原来的场景,作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理论模式建构,走出西方中心论、西方话语体系的困境。接下来,张金光教授提出了构建中国历史社会经济形态座标体系的新设想:国家权力中心论。这个新坐标体系的特点是由传统的二维关系调整为三维关系,由平面关系调整为立体关系,由左右关系调整为上下关系,横向关系调整为纵向关系,民间关系调整为官民关系,由社会间关系调整为国家对社会间关系。而官民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则构成新坐标体系的中轴线。张金光教授的第三个概念是中国历史地权本体论,他认为“王土”观念即中国地权“本体”, 以“王土”观念作为地权本体的设定,可以妥善解决有关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争论所陷入的困境。基于对中国古代地权史的研究和对中国古代历史长期的思考,张金光教授把中国古代社会分为四期,即农村公社时代(西周春秋)、官社时代(战国——秦)、半官社时代(汉——唐)、国家个体小农时代(宋——清)。张金光教授以官社时代(战国——秦)为重点,阐释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官社经济体制的组织形式,其首要特点是“政社合一”。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之所以走到“政社合一”的地步,是因为在农业社会里,政治权力本是支配一切、笼罩一切的。因之,在官社消亡之后,社会历史依然如此:官社虽不存,而官民对立的社会结构格局却终未变,这就是中国历史的根本特点。
在讲座的结尾,张金光教授鼓励同学们要在学术上走自己的路,要有创新意识,并一一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