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农民
发布日期:2004年07月07日 09:16 点击次数:
[本站讯]6月27日,在有关人员的安排下我们我们来到了阳谷镇郭围子村,深入到农户家中,就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进行调查。
我和另一名成员来到一位郭姓农户家中。虽然简陋,可是墙上却贴满了的奖状!我无法想象就是这样一个要什么没什么的家庭里居然走出了两个女大学生,更无法想像这些年来为了供孩子上学,这个家庭所付出的艰辛。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年不管多苦多累,老两口一直没动摇过要供孩子上学读书的念头。
在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阳谷,仅依靠农业收入,显然是无法支付几个孩子上学的费用。以前见过很多年龄很小的农村孩子在城市中干着最脏最累的活时,总是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就想不明白上学读书兴许是更好的出路。对于那些过早辍学的孩子,我们总是把责任推到他们的父母身上,简单武断地认为农村教育的落后是因为农民的目光短浅,对教育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可在实际上,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经济水平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像郭家这种把家庭收入绝大部分投入到教育上的不在少数,但如果单纯的以投入的金钱数来衡量,这样的支出与城市相比实在是太少。而这太少的“投入”,却已让一个家庭不堪重负。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读书,考大学,或许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就是这唯一的出路,也因经济的拮据而变得那么狭窄与崎岖。
当我们开始重视“三农”问题,开始向深层次追问中国的农民问题时,我们广大的农民依然在为最基本的生活权益而挣扎。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小麦多少钱一斤,化肥是不是又贵了,为什么赚的钱越来越少,而要买的东西却越来越贵。他们渴望受教育,渴望像城里人一样当文化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用再顶着烈日辛苦劳作,可以离开贫瘠的土地,却又从骨子里深深地热爱着这并不富饶的土地,急切地想让在外的孩子回到家乡。不是因为愚昧,只是源于最朴实的想法——孩子留在身边,知根知底,吃不了亏。这就是我们的农民,他们承受了太多,却从未想过要索取什么。他们从未想过要去追问什么,尽管他们也有疑惑,也有忧虑。而这些鲜有人过问。
我所接触到的农民是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善良。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生活从未有过奢望,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生活所给予他们的一切。这就是中国的农民!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需要更多的关注。]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赴阳谷社会实践分队 作者:孙超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