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团村集体创业艰辛之路”
发布日期:2004年07月07日 09:18 点击次数:
[本站讯]7月6日上午,材料学院、历史学院、马列教学部三院(部)“三下乡”联合实践团在被誉为“全省第一个电气化村”、“沂蒙明珠”、“共产主义村”的沂蒙革命老区刘团村,听了村党委书记、村办企业山东蒙凌集团董事长邵长学作的“刘团村集体创业艰辛之路”报告。
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自嘲为“粗人”的邵书记以朴实而又不乏农村人幽默的浅显语言,举例讲述了刘团村艰辛的集体创业之路,给来访师生上了堂课。从一个衣食双忧、名不经传的沂蒙贫困小山村到如今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的“共产主义村”,刘团村在三十年内用艰辛和意念创造的“通向幸福”的“刘团神话”使山大来访师生接受了一次“集体创业多艰”的洗礼与震撼。
在邵书记娓娓讲述中,我们看到了刘团村集体创业的艰辛之路。刘团村在改革开放前和沂蒙革命老区其他穷困山村一样:贫困、闭塞、落后。人年均收入仅10元左右。1973年,邵长学带领其所在的第一生产队卖了全队仅有的20头牛筹集到800元办起了一个翻砂厂,开始了创业之路。在那个“哄饱肚皮尚是首要问题”的年代,创业环境该是何等的艰难?所谓的厂房“全是茅草房,下面是土打墙”,用邵书记的话说是“一片黑”。没有生产车间,牛棚在晚上是牛棚,白天牛拉出来就是临时的车间。就这样,经过31年“滚雪球式”的不断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刘团村艰苦创业,逐渐建立起重型铸造厂、铸钢厂、工程机械配件加工厂、山东蒙凌工程机械厂、物资供应中心等五家村办企业。企业总资产达2亿多元,被列为“全国大型二档企业”。
此外,邵书记还介绍了刘团村“集体创业,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及13项村民福利政策。
7月5日下午的村中参观,使来访师生对“城市化农村”——刘团村有了浅层次的初步了解,而邵书记的报告使大家对刘团村所走的路子了解更为深入和理性。]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