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就突出
发布日期:2004年07月01日 10:37 点击次数:
[本站讯]6月29日,我校“三个代表”关注“三农”问题社会实践郓城分队来到了郓城县南赵楼镇,当地政府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诚挚的欢迎。
南赵楼镇位于郓城南部,拥有3.5万人口,51000亩耕地,34个行政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乡镇。 在乡镇政府的规划下,南赵楼镇以中央的政策为先导,积极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 并以实践证明,积极主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完全可行的。
南赵楼镇的农作物生产以棉花和粮食作物为主,因此这里投入建设了多个棉纺织企业,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除了农业的发展,乡政府还支持和鼓励工业的发展,利用当地的煤矿优势,大力促进煤炭产业的发展。
为了执行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南赵楼从近年起实行了农业税的减免政策,今年的农业税已从去年的120多元/人降至70多元/人。接受采访的农民讲到这里,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聚成了一朵花,大家都说,希望中央能够出台更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给农民切实的实惠。
与此同时,乡政府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了道路改造,虽然不是完全符合国家要求的四级道路水平,但确确实实符合农民的需要,也取得了上级政府机关和老百姓双向的支持。党委书记给我们列举了一个数据,从02年到现在,农村用电量成几何倍数增长,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改变。
除了经济,实践分队还对当地的教育和医疗状况进行了探访。当地政府的门口就贴着今年高考分数的红榜。在深入农户中间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现在农民都很重视教育,很多学生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也都会进行复课,期待能够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当地未实行合作医疗,因为遇到了种种矛盾,但是农民对合作医疗表示热烈的欢迎,希望党中央可以对合作医疗政策进行改进,早日在农村进行推广。
南赵楼镇的实践告诉我们,农村经济的发展,光靠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当地实际结合,走自己的特色道路,才能取得积极有效的成果。
对于郓城的调研活动还将继续进行,请关注后期连续报道。]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社会实践郓城分队 作者:谢文韬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