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在树木葱茏、万物并秀的仲夏时节,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如期而至。6月21日,山东大学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在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宣讲端午文化与中华美德,并举行“中华美德学堂”授牌仪式。山东大学中华文化教育基金执行理事长李平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加华,山东大学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常务副理事长、山东大学济南校友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李宇兵,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专职副理事长诸葛煜,历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邢业峰,历城区委宣传部副处级领导干部马本法,以及历城区鲍山街道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负责同志、各村居负责人共100余人出席活动。
邢业峰在主持活动时表示,我们要推动中华美德学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深度融合,实现“双核”运转,让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城厚重的文化资源结合而转化为鲜活的教材,推动文化融入生活,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提升城市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
李宇兵在致辞中表示,合作设立山东大学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其宗旨是促进国学经典、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德的学习、传承和传播,让更多的个人和组织从博大精深的国学智慧中汲取营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作贡献。
随后,举行了历城部分乡村社区“中华美德学堂”牌匾颁授仪式。李平生、李宇兵、王加华、诸葛煜、邢业峰和许婷分别为城市之光社区、金河社区、贤德社区、韩仓一村、梁二村、曲家村代表颁授了“中华美德学堂”牌匾。
授牌仪式结束后,王加华作了《端午文化与中华美德》的专题讲座。首先,王加华教授介绍了端午节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习俗活动,他指出,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其名称分别有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粽子节、端午、重午、夏节、诗人节等。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后,王加华分析端午文化蕴含的中华美德思想,探讨端午节与中华传统节日保护的问题。他表示,端午节的由来与古人的图腾崇拜、避疫祈福和纪念历史人物有关,端午文化兼具避疫祈福和人伦道德的两大核心主题,端午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报国奉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宗敬祖的孝道思想,体现着民众保护生命健康的生存智慧。最后,他强调民众对于传统节日所具有的仪式感和文化内涵的认可,也是对中华美德的认同。中华传统节日保护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使中华传统节日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最后,李平生进行了总结点评。他围绕着“把握大局”、“文化自信”、“顶天立地”和“美德历城”四个方面阐述了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加强中华美德建设问题。
山东大学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前身系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基金,是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山东大学济南校友会共同发起设立的公益基金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国学经典和中华美德的传承,发挥山东大学资源优势,弘扬中华美德,推进文化“两创”,达成学术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赢、研究成果与地方资源共享,推动双方高质量协同发展,让更多的个人和组织从博大精深的国学智慧中汲取营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作贡献。自2022年6月17日山东大学与历城区委区政府合作共建美德历城“中华美德学堂”以来,全区中华美德学堂推广迅速、工作活跃,在去年50家挂牌单位基础上,今年中华美德学堂挂牌单位达到363家,全区村庄、社区实现了全覆盖;美德历城宣讲工作卓有成效,被济南市委宣传部授予2022年度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