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30日,文化产业高端对话第九期——“文化产业如何走出去”讲座在历史文化学院举办。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系副主任,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李康化教授受邀参加。讲座由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委员昝胜锋博士主持,丁培卫教授和唐月民教授参加了活动并讲话。
李康化教授从讲座主题“文化产业如何走出去”的背景出发,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考察新知(金边)华文书局的事件,引入今天的主题。首先,他强调了文化企业“走出去”的三种模式,即产品模式、版权模式、资本模式,并结合《全明星战》案例和天创国际与伟大艺术家公司的合作案例,重点论述了后两种模式的运作方式,并指出合资、独资、兼并、收购等资本流动的形式。随后,他讲到文化企业“走出去”的策略,包括了解环境、利用平台(如国际书展、电影节等)、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以及发行网络、利用国家专项以及与国内国外文化企业抱团走出去等具体方法。然后,李康化教授重点阐述了文创产业发展的核心元素:民生为向,品牌为王,渠道为上,资本为纲。
李康化教授强调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增强创新性,并以创意云南为例提出“文化产业的根本目标是美化生活”,并重点分析了“新华模式”这一经典实例。素有“银铜器工艺村”美誉的新华村,将其制造工艺与西藏当地习俗相结合,打造出了独具西藏特色的文化工艺品,成功在西藏赢得良好销量并极大地改善了新华村人民的生活。他还阐述了“文化走出去”的双重解释:不仅走出国门是“走出去”,走进国内其他地方同样是一种“走出去”。这在对“文化走出去”的理解上无疑是一大创新。而文化的具体创新途径则是多种多样的。譬如上海的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将杂技与多媒体音像、音乐、舞蹈相结合,在为观众带来视觉盛宴之余,更是打破了市场界线,延伸了舞台剧的产业链,极具发展潜力。
就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方面,他以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介绍了科技在北京奥运会和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展示中所起的重大作用。而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他以敦煌为例介绍了虚拟旅游产业助力遗产旅游业发展的观点。敦煌因自身特点,无法承担过多客流量,因而需要凭借虚拟旅游来满足游客需求。李康化教授通过对这些案例生动、深入的分析,加深了同学们对“技术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这句话的理解。最后,他就品牌打造方面,着重强调了打造品牌所需的四种重要元素:创意、科技、故事、模式。此外,他还介绍了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构建与商业模式等内容。
山东艺术学院唐月民教授对李康化教授的发言作了简要评价,并提出文化产业走出去要了解当地不同的习俗而且要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李康化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中国动漫如何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去”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他表示,文化产业走出去要掌握话语权,中国人要认清自己的文化才能让文化走出去。同时他还谈到,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造成文化侵略之态。
李康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71年生于浙江温州。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系副主任,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编委,《中国文化产业评论》(CSSCI)常务副主编,中共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公共文化管理与文化市场营销。参加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多项,主要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检讨与路径选择》、《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有《文化产业与城市再造——基于产业创新与城市更新的考量》、《社会转型背景下政府文化管理的创新》等;编辑出版着作10余部,主要有《文化市场与营销变革》、《文化市场营销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