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聚焦 > 正文

倪梁康教授谈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11日 10:14 点击次数:

  [本站讯]11月8日,由研工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共同举办的第42期(总第408期)稷下风论坛“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暨“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系列讲座第一讲在中心校区知新楼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著名学者倪梁康教授作了题为“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学术报告。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张祥龙教授作点评。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教授主持报告会。
  讲座开始后,倪梁康教授首先综述了胡塞尔对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研究及这些研究在《胡塞尔全集》中的收录情况。倪梁康教授指出,胡塞尔自1905年起开始关心和思考交互主体性的问题,直至1938年去世都未曾停止过。他的相关研究手稿或是相对集中或是比较分散地见于多部著作中。对于胡塞尔为什么会如此持久地关注交互主体性这个问题,倪梁康教授从学理上给予了分析:交互主体性问题必然构成意识现象学的三个主要部分之一,即关于他人意识的现象学。它的主题是:我们对他人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如果胡塞尔不能对这个问题给予有力的回答,那么他所设想的整个现象学哲学就有可能宣告失败。所以,对于纯粹现象学与认识论的研究进展而言,这个问题域迟早都会进入胡塞尔的视野。并且事实证明,交互主体性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胡塞尔放到了思考的中心位置。
  接着,倪梁康教授介绍了胡塞尔在切入交互主体性问题时所面临的理论局面或理论背景。关于如何认识他人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我对他人的认识是通过逻辑推理意义上的类比来实现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我能够直接“同感”他人的心理体验。倪梁康教授认为,胡塞尔对该问题的研究首先受到了后一种观点的影响,他1905年就开始采用“同感”这个术语对他人经验进行分析。“同感”一词来自于特奥多尔·利普斯的“同感”理论,但胡塞尔从来没有在利普斯的含义上使用它。胡塞尔对交互主体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开端是自我对他人的立义:将一个外部躯体立义为一个有感觉能力的躯体。随后胡塞尔发现,自我并不能直接同感或外感知另一个躯体的感觉领域,因而他改变了问题的研究视角,但之后又再次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倪梁康教授在这里概述了胡塞尔在不同时期对交互主体性问题所作的不同思考,并援引了耿宁的话指出了胡塞尔思考该问题的顶点:1927年“交互主体性理论第一次获得一种自成一体的、在内容上得到透彻加工整理的形态”。
  概述了胡塞尔本人对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研究之后,倪梁康教授又向大家介绍了学界对于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研究和看法。倪梁康教授的介绍主要集中于这个问题:胡塞尔是否成功解决了交互主体性的问题?在《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三卷本出版之前,学界普遍认为胡塞尔在这个问题上失败了,但《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一书出版后,随着研读性著作的问世,批评的趋势有所改变:至少可以说,在现象学与社会学之间的“相互的蔑视最终被方法论上的考虑所取代。这意味着,现象学可能被当作社会学新的方法论基础”。倪梁康教授随后解释了这种改变的原因:人们发现,胡塞尔对交互主体性的探讨具有一个超越论现象学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下,本我相对与他我始终是更原本的或更原始的,所以单个主体性也始终具有相对于交互主体性的优先地位。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来说就是,我们永远无法像了解自己那样了解他人,哪怕是自己最熟悉和最亲近的人。同时,超越论现象学对他人经验研究不带有任何实践的或实用的目的,而是仅仅致力于对“他人如何被给予我”的方式如实描述和澄清。所以这样一种研究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超越论哲学无法解决交互主体性的问题。
  站在这一立场上,倪梁康教授着重对施洛斯贝格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后者认为,胡塞尔的确没有解决交互主体性的问题,因为他陷入了一种循环:在预设对我对他人的经验间接性的基础上寻求一种原本的可能性。进而施洛斯贝格指出,舍勒提出了一种关于陌生经验直接性的理论,真正解决了交互主体性的问题。倪梁康教授指出,胡塞尔实际上在《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一书中进行过与舍勒相似的思考,但胡塞尔认为这种思考是非现象学的,因而指责“舍勒的同感理论是一门真正现象学理论的对立面”。
  最后,倪梁康教授指出了胡塞尔未能解决交互主体性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即解决问题究竟是什么意思?他指出,在哲学史上有哪些问题可以说是被解决的,以及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意义上被解决的?我们似乎很难给予一个肯定的答案,但这些问题一直激发着人们的思考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研究和思考是成功的,虽然他自己并不认为它们达到了使他满意的程度。依据这种不满意,胡塞尔会诚实地认为自己在此问题解决上仍然是不成功的。
  讲座结束后,张祥龙教授进行了点评。在他看来,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这一论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相比动物,自我与他人的问题更具有独特性和尖锐性,如何避免冲突和战争、实现合作和共赢是人类面临的大问题。就讲座的具体内容来讲,张祥龙教授指出,倪梁康教授对胡塞尔交互主体性思想的发展给予了详尽乃至权威的梳理和论述,介绍了该问题在思想史中的内在复杂性,并揭示出了其中的难点所在,使大家对之有了一个清楚和深刻的认识。随后,百名师生与倪梁康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倪梁康教授,男,1956年生,江苏南京人。哲学博士(德国弗莱堡大学,1990),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曾先后在德国卡塞尔大学交流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在德国乌珀塔尔大学哲学系做客座研究。学术研究主要偏重于近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其中的意识现象学传统。近年来研究和关注的学术领域逐渐扩展到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各个最主要的意识哲学,包括心智哲学、心学、唯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主要学术论著有《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94初版,2005再版);《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商务印书馆2002初版,2006再版)等著作。
\ \ \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文/张赛赛 图/高鹏凯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诗佳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