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14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育与信息研究研究生院教授、信息证据中心主任Anne J. Gilliland应邀来历史文化学院讲学,并为档案系师生作了题为“Three Areas for Expansion of the Archival Role in the Digital World”的学术报告。历史学院院长方辉、党委书记赵爱国出席讲座,并对Gilliland教授来山大讲学表示欢迎。
上午,Gilliland教授与档案系师生进行了座谈。Gilliland教授介绍了UCLA档案学及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和教学研究情况,与到场师生分享了目前美国在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的现状,并对大家提出的学术问题以及校际交流项目等问题进行了回答。UCLA信息研究博士培养注重研究方法的训练与设计,引起了档案系师生的强烈兴趣与共鸣。Gilliland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多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冲击,档案学科既不能忽略对传统文化及其记录载体的保护,也要重视新型数字媒体及其所形成的新文化,并形成新的适应数字时代的理论与方法。孔子文化及山东地方家族档案保护也是座谈会的热点话题之一。语言及文化的差异使档案学科跨文化交流存在一定障碍,Gilliland教授认为,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加强学术交流,增进了解和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在下午的报告会中,Gilliland教授作了题为“Three Areas for Expansion of the Archival Role in the Digital World”的专题报告。在当前及未来的数字环境下,数据、记录、信息、档案等数字资源的内涵及其管理越来越难以清晰的界定,Gilliland教授从“云计算与移动计算”、“机构库与数字保存”、“数字取证”三个领域,解读了未来档案管理将面临的各种技术、法律、伦理等多层面的难题,探讨了档案管理思想渗入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必要性,并对如何深化档案职能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Gilliland教授谈到,面对数字环境带来的种种挑战,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不能考虑“能不能做”,而是“应该做”,这是应对数字档案管理困境的应有态度。Gilliland教授认为,我们应转变传统理念,从档案的“记录”属性走向其“证据”价值,以独特的档案视角影响着公众对于世界的看法。Gilliland教授认为,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推进,档案管理环节中鉴定工作将会消失,因为档案的鉴定最早源于保管纸质载体档案的空间有限,需要进行人为挑拣,这一环节并不是一个产生与增强档案证据效用的过程,相反是一个弱化的作用。报告会结束后,Gilliland教授与在场师生就当今社交媒体归档保管等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历史学院档案学系主任刘旭光教授、档案学教师王云庆副教授、曲春梅副教授、毕牧博士参加了学术交流会。学术报告会由历史学院档案系谭必勇老师主持。
Anne J. Gilliland,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学信息学研究生院硕士,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博士。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与信息研究研究生院(UCLA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Studies)教授,信息证据中心(Center for Information as Evidence)主任。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文件及信息系统设计与评价、数字保存、元数据形成与管理、档案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