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9日,季羡林先生逝世四周年之际,季羡林先生精神遗产传承座谈会在济南举行。会议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牛廷涛主持,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张树骅致辞,山东大学教授、季羡林生前学术助手蔡德贵作主题发言,山东大学教授臧乐源、杜泽逊、何中华、王佃利、傅合远等与会学者先后就季羡林先生精神遗产传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蔡德贵教授的发言从著名诗人、季羡林先生老友臧克家先生的一首诗开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季羡林先生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遗产:伟大的人格力量;关注大国学的创建;对人文学科建设的巨大贡献;提倡侠士精神,提倡讲真话;对民办教育和书院的支持。季羡林先生认为,和谐思想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更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他强调“大国学”,认为“国学”的概念是广义的,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包括各边疆地区不同地域文化在内的。季羡林先生强调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同等重要,不能“重工轻理”、“重理轻文”。他提倡讲真话、讲实话,倡导侠士精神。季羡林先生支持私立学校和地方书院建设,其教育理念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学术助手,蔡德贵教授曾在季羡林先生身边工作多年,他以许多耳闻目睹的生动事例,向人们展示了季羡林先生博大深远的精神世界。
臧乐源教授通过许多书法作品、书籍的展示,体现了季羡林先生与父亲臧克家几十年的“生死之交”,揭示了文化老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杜泽逊教授提出,今天讨论继承季羡林先生精神遗产具有特殊意义。目前的学科专业分类过细,而季羡林先生这类大师级人物的影响是跨学科、跨专业的。
杜泽逊教授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整理为例,说明了季羡林先生对文化的深厚理解和超前的历史眼光。季羡林先生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不仅依然勤于著述,而且胸襟宽广、勇于担当,保持了可贵的“书生本色”,令人肃然起敬。
何中华教授谈到,季羡林先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文化象征。他的功力深厚、视野广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涉及领域广泛,对于“约”和“博”的关系、“专”与“通”的关系均衡兼顾,是当之无愧的楷模。他对本土文化充满温情与敬意,对西学研究越深入,对本土文化越热爱。西学是他了解本土文化的中介和镜子。他强调文化的交流,追求与西学对等的对话。季羡林先生达到了为人与为学的统一,把高深的学问,内化为崇高的人格境界。谈到季羡林先生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精神境界的传承,何中华教授说,文化是“泡”出来的,要依靠长期的陶冶、熏陶,学者所能做的就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和路径,提高大众的文化品位。
王佃利教授从“真诚”、“简单”、“感恩”三个方面谈了季羡林先生精神遗产对后学晚辈的激励作用。傅合远教授通过自己主持的《季羡林先生遗墨汇编》中收集到的数百幅季先生题词、书签、书信,谈到季先生的书法具有“无为而治”、“笔随心意”、“萧散简远”、“自然天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与会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谈到季羡林先生精神遗产的传承,表示应该学习季羡林先生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谦诚待人、正直行事的君子风范,高尚的爱国情怀,一生心系民众、献身学问,博学笃行的精神。座谈会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季羡林研究所承办。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记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