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年06月08日 17:09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经济学院举办2013年度学术季系列活动,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力求打造高端学术品牌。 在第75期“山东大学产经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产业经济评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荣朝和教授作了题为“经济学为什么忽视时空分析?”的报告。论坛由《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主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曲创教授主持。荣朝和教授介绍了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空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在时空分析上做出的努力,并引入时间—费用替代的等距离曲线,介绍了时间距离的概念与位移链条,从避免损失的视角对时间价值进行了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时间的非匀质性。他还对经济时空分析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社会的时空结构决定其运动节奏,然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扩展。 在第76期“山东大学产经论坛”上,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周勤教授作了主题为《从“曼城”范式到“清华”范式——大国崛起的创新范式和窗口选择》的报告。他认为大国崛起就是一个大国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赶超的过程。而大国崛起的特征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的市场扩张、人才聚集、产业基础,第二层次的制度安排、政治与技术和第三层次的文化认同。针对大国崛起的规律这个问题,周勤教授认为,大国崛起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出现大国崛起的三个特征,第二是三个特征的出现要契合于两个经济周期,即康德拉耶夫经济长周期和佩雷斯技术革命周期。 在第77期“山东大学产经论坛”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2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陈叶烽博士作了题为“超越经济人:来自行为博弈实验的证据”的报告。他提出自利的“经济人”是主流经济学最核心的假设,但随着行为博弈与实验经济学的兴起,这一假设却受到空前挑战,这方面的实验包括上述的独裁者实验和最后通牒实验,在这些实验中,自利的决策不能获得最优结局,也即所谓的“社会困境”,这一困境使“经济人”假设与“帕累托最优”出现了矛盾,为化解这一矛盾,需要尝试重构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通过大量行为实验,一个替代性的“社会偏好”假说应运而生,个体不仅具有自利的“个人偏好”,而且还具有利他的“社会偏好”,在新的假设下,“社会困境”可以得到化解,而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内在矛盾也将得到消除。 在第45期高级经济学讲座上,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曾辰航博士作了专题报告。在报告中,曾辰航博士提出,在经济生活中企业往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然而当总需求和个人需求都是不确定的时候,如何选择提前销售的零售商定价策略和信息披露策略来获得最大化总预期利润,这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在第一阶段时,零售商可以提供预购仲裁者的可用性和产品信息给消费者,方便消费者享有与商品相关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更新估值,获得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他还讲到了关于预售理论的发展,并结合图文和实例对一系列文章进行分析和评论。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 作者:陈文生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帅领 红岩 】
免责声明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