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平教授谈科技观的生态学转向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08日 11:34 点击次数:
[本站讯]日前,《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就“改善环境要求实现科技的生态学转向”这一专题,对山东省政府参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马来平教授进行了书面采访。采访以问答形式进行,采访全文如下:
问:纵观科技史,科技高速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进程,传统的科技观是如何认识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您本人是如何认识伴随科技发展所衍生的积极以及负面的人类处境?
答:谈到传统科技观,我不想把它归结为中国古代科技观,而是想把它理解为曾经广泛流行、现在仍有很大市场但存在严重缺陷、亟待改进的科技观。这种科技观是什么呢?就是1949年以后我国逐渐形成的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为核心的“生产力科技观”。应当看到,这种科技观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功不可没,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它在激发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中国科技发展形成高潮,以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迄今,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无可讳言,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缺陷:一是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为那种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粗放发展观预留了空间;二是片面强调技术根据科学所达到的认识实现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价值指向,而相对忽视自然的有机性和可持续性的链条一旦被打破,将会对人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而对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估计不足。
关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应强调以下两点:其一,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永远相伴而生。科技成果本身是客观的、一元的,而人类的价值需求是主观的、多元的。因此,任何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一定会带来相应的消极作用。如新的医药产品在减轻人的痛苦和延长人的寿命的同时,也将加剧人口问题和衍生种种老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恰像手掌和手背,是相伴而生、如影相随的。其二,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永远同步升级。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见证了科技积极作用的迅速扩张,也见证了科技消极作用的迅速扩张。二者之间呈现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一轮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互相斗法、轮番升级的景象。可见,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将会享受到科技所提供的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高质量的恩惠,也会遭遇到科技所带来的越来越多且越来越棘手的麻烦。不过,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决定了历史的主流趋势依然是:人类的处境会越来越美好。
问:对于科技与生态的关系,学界有很多争议,有学者认为伴随科技衍生的负面问题将随着科技本身的发展而得以克服,也有学者认为科技本身不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它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只会日益加剧。请您评述当前的科技与生态的辩证关系。
答:原则上说,解决科技所带来的消极作用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如,社会制度的改变、人类认识的提高、舆论和道德的约束,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等。但无论如何,离不开科技手段。解铃还须系铃人,科技手段是解决科技消极作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一定意义上,各种社会因素的参与都是为科技手段的顺利研制和正确而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保障的。因此,科技所衍生的负面问题,将随着科技本身的发展而得到克服。任何负面问题一定有其现实的根据,也唯其如此,任何负面问题的解决都只是时间问题,而不可能永远阻挡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但同时,这种克服不是一劳永逸的。科技所衍生的负面问题必定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对科学技术发展持乐观态度没有错,关键是不可盲目乐观,不可对科技的负面作用麻痹大意。
关于科技本身的自我调节功能,有一个如何理解的问题。任何一门科学技术都有自己的理论系统,也都有自己的逻辑发展需求。就是说,科学的发展路径是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步步登高的。或许,这一点可以理解为科技本身的自我调节功能。基于此可以相信,任何特定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特定的生态问题都不会永远肆虐,都一定能够在科技发展的更高阶段找到解决办法的。
科技与生态问题互相对立,又互相缠绕、不可分离:在科技手段的强力作用下,生态问题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在与生态的相互作用中,科学技术螺旋式向前发展。这样一幅图景,展示了科技与生态的辩证关系。
问: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的强调,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兴起的生态意识,您认为对于未来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将有着怎样的影响?未来的科技观和传统科技观相比,将有哪些变化?
答: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生态意识显著增强,中国更是如此。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应当说,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如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非同寻常。我们有理由相信,上述情况必定会对未来全球科技发展方向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总的来说就是促使21世纪科技发展实现生态学转向。目前这种转向已经开始。其突出的表现不仅仅是生态学科的迅速崛起和各门学科以不同方式向生态学靠拢,从而出现了生态物理学、生态化学、生态地质学等大量新的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整个科学研究的宗旨、任务和方法等发生了显著变化:宗旨上,由服务于索取和控制自然转向服务于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繁荣;任务上,由对自然的说明和预测转向对自然的理解;方法上,由重分析和还原论转向重整体论和系统论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科技观亟待更新,也一定能实现更新。大致说来,中国未来的科技观和传统科技观相比,将会强化以下基本观念:(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绝不仅仅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对历史起全面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科学技术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的本质实现的强大武器。不再把自然当做一种被操纵的纯粹客体,而是把它当做一个具有自身权利的主体。以一种新的方式利用技术文明的成果,将科学技术从为剥削服务的毁灭性滥用中解放出来,建立“新科学”和“新技术”;(3)科学技术是一种与人文文化相并立、以崇尚真理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科学技术的文化属性突出地表现是:它是一种方法、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道德;(4)科学技术的自主性不容漠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它也是一种相对独立而且十分强大的社会体制,它的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它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等;(5)科学技术并非完美无缺。它利弊兼具、并非万能、不能自足,而且也是可错的。上述所有这些观念集中到一点,即是超越“生产力科技观”,走向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生态科技观”。
我们相信,在生态科技观的指导下,中国政府一定会更加充分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功能,加快发展诸如高效节能技术等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高新技术,从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优异成绩。
【供稿单位:儒学高等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儒文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君霞 红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