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3月18日,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安伦教授做客“名人讲堂”,作了题为“中华文化与宗教信仰共同体”的学术报告。
安伦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两部分:中华文化的宗教性和宗教信仰共同体。在第一部分中,安伦教授首先指出,中华文化是一种宗教性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是指以儒佛道为主体的多元包容文化,虽然按照西方话语体系,儒佛道并不是宗教,但是如果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从儒佛道三家各自文化体系所具有的超越维度来看,儒佛道就具有明显的宗教性。三教的超越维度分别是天、佛、道。因此,安伦教授认为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华文化也是宗教性的文化,并且指出文化有宗教性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负面有害的,反而是正面有益的。同时,安伦教授认为中国宗教具有非建制性(没有系统的神学体系)、弥漫性(宗教与世俗想无法截然分开)、交融性(儒释道相互交融)、非排他性(各宗教不是互相排斥)等特点,呈现出一种多元包容的共同体形态。安伦教授认为,中国宗教是一个大系统,可以把儒佛道三家和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统称为中华宗教。作为共同体的中华宗教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内在发挥作用,全面影响社会,多元包容,有效维持多元社会和谐,并且弊病较少。
在第二部分,安伦教授向听众介绍了近年来他所倡导的“宗教信仰共同体”。他指出,“宗教信仰共同体”即人类为了顺应全球化共同生存发展需要而将形成的各宗教教派和信仰者之间多元通和、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宗教信仰关系体系。安伦教授分析了这种宗教信仰共同体具有的现代作用。比如,可以消除宗教之间对立、冲突和战争威胁,提供全球化人类赖以建立新秩序的共同价值伦理基础,化解现代社会信仰缺失、价值虚位、道德衰败等问题,构建精神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也有助于应付各种宗教难题,摆脱异类孤立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复兴发展中华文化,构建国家的软实力等。
同时,安伦教授也对宗教信仰的可行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宗教信仰有其可行性,促进宗教信仰可行性一共有五点:人类有认同的基础,这些基础可以是人性、信仰目标,也可以是基本伦理、共同利益;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需求,宗教信仰能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利益;中华民族的融合力和多元包容性;东方文明普遍具有的宗教包容传统;基督教在西方的衰落。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了报告并作点评,听众也就相关问题与安伦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