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圣之再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论文奖
发布日期:2013年01月18日 10:06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了我国2011年度国际、国内论文被收录和引用情况,山东大学信息学院赵圣之教授的论文“Diode-pumped passively Q-switched Nd:Lu0.33Y0.37Gd0.3VO4 laser using a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saturable absorber”(半导体激光泵浦的单壁碳纳米管被动调Q Nd:Lu0.33Y0.37Gd0.3VO4激光器)被评为“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这是赵圣之教授第二次获得该奖项。
论文发表于Laser Physics Letters(21(1),pp.74-78,该刊2011年影响因子为9.970),在2011年被引用21次。赵圣之教授在文中运用单壁碳纳米管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实现了半导体激光泵浦的Nd:Lu0.33Y0.37Gd0.3VO4激光器在1.06 μm的调Q运转。当泵浦功率为9.1 W时,得到的最短脉冲宽度和最高峰值功率分别为52 ns和66.5 W。他为了比较不同激光晶体的光学性能,也对相同条件下的Nd:LuVO4和Nd:Lu0.15Y0.85VO4激光器的激光输出特性进行了观测。实验结果表明,与Nd:LuVO4和Nd:Lu0.15Y0.85VO4激光晶体相比,在运用于单壁碳纳米管被动调Q激光器时,Nd:Lu0.33Y0.37Gd0.3VO4更有优势。
去年,赵圣之教授的论文“Dual-loss-modulated Q-switched and mode-locked Nd: GdVO4 laser with AO and Cr4+:YAG saturaber absorber”(声光和Cr4+:YAG双损耗调制调Q锁模Nd:GdVO4激光器,Laser Phys.Lett., 7(1),pp.29-33)被评为“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论文”。文中,赵圣之教授等人运用声光调制器和Cr4+:YAG可饱和吸收体共同调制的双损耗调制技术实现了半导体激光泵浦Nd:GdVO4激光器的调Q锁模运转。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此双损耗调制调Q锁模激光器的调制深度几近100%,明显高于被动调Q锁模激光器实现的85%的调制深度。和Cr4+:YAG单损耗调制被动调Q锁模激光器相比,此双损耗调制调Q锁模激光器输出的调Q包络的单脉冲能量和脉冲稳定性均得到大幅提高。
赵圣之,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信息学院教师、《红外与激光工程》编委会委员、中国宇航协会光电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他作为公派访问学者,曾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和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光学学院进修;长期从事固体激光器件、非线性光学、激光物理与技术、光电子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近几年,赵圣之教授承担教育部、山东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编著《非线性光学》一书,曾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或EI论文150余篇。他曾荣获2009年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经他指导的两名博士生分别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产生自该年度表现不俗的论文,主要以论文的领先性和在学科中的相对优势为基础,并结合以下六个方面的指标进行遴选:论文的创新性(是否获得重大基金和项目支持);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期刊的主要指标所处学科位置);是否处于研究前沿(是否属于研究热点,可考察发表当便的被引次数);合著论文中我国作者的主导性(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情况);论文的文献类型(只计Article和Review类型);论文的参考文献情况(与该学科国际平均水平的比较)。该奖项自2007年评选发布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供稿单位:信息学院 作者:郭倩茜 卢士涌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淋淋 红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