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17日下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预防研究中心主任李晓铭教授在哲社学院作了题为“在国内进行与艾滋病相关的研究:12年的探索之旅”的专场报告。报告回顾了李晓铭教授及其团队在中国进行艾滋病研究的基本脉络、研究所得和深度感悟。
报告中,李晓铭教授首先介绍了在过去12年中的合作者和研究资助机构。他的研究受到世界艾滋病基金会(WAF)、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的资助,就艾滋病问题在中国进行了12年持续不断的研究。李晓铭教授对艾滋病问题的关注,始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任教期间,于巴尔的摩进行的以青少年为目标群体的艾滋病预防干预研究。这项研究以心理学认知理论中的“动机保护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为理论假设,即个体在面对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时,究竟以什么方式做出反应受到个体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的“危险评估”(threat appraisal)和“应对评估”(coping appraisal)。这一研究及其干预模式被美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认为是有效的,并进行广泛推广。随着研究团队在美国、纳米比亚针对艾滋病研究的陆续开展,李晓铭教授将关注的眼光投到国内。从2000年开始,李晓铭教授先后在江苏、北京、广西、河南等地进行与艾滋病有关的研究和行为干预。
李晓铭教授谈到,研究从一开始关注中学生、大学生等普通群体,到对流动人口、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从仅仅对疾病的关注,到对流动人口所受到的社会歧视和心理状况的了解和重视;从对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的研究到受艾滋病影响儿童(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的心理弹性干预和创伤抚平,再到受艾滋病感染的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公开病情等具体行为困境,他在中国进行的艾滋病研究中面临过很多困难,也得到了丰富的、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研究结论。从过去12年在中国进行的9项艾滋病研究中,李晓铭教授总结出:对艾滋病的研究和关注,需要聚焦于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同时,艾滋病预防干预与精神健康的维护密不可分,诸如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干预以及艾滋病感染者的生活困境都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其次,干预的内容和方式需要在不同的文化、地域和具体空间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对艾滋病的研究及其干预可以从具体行为扩展到对生活环境、精神健康、生殖健康、亚文化等层面,也就是说,在艾滋病研究中,对具体个人行为的研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研究发展的需要,将生活环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纳入研究和讨论的视野,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
最后,李晓铭教授谈到了中国艾滋病研究面临的挑战:除了缺乏紧跟国际理论前沿的经验研究之外,不同学科之间的割裂导致行为科学、公共卫生、医学以及社会科学在艾滋病研究上缺乏有效合作。另外,中国的艾滋病研究也面临一些亟需回答的问题,比如,如何将治疗和预防相结合;如何将预防艾滋病与促进精神健康结合;如何提高生命质量,提供长期的照顾和治疗;以及如何运用网络等新技术进行艾滋病研究和干预等。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高危人群的社会歧视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艾滋病疫情问题以及社会调查中的方法选择等问题进行提问,李晓铭教授一一耐心作答。整场讲座深入浅出、气氛热烈。
李晓铭教授,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后留校任教,1992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系,获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任教,2003年受聘为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预防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2000年起被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聘为客座教授。研究兴趣主要围绕:健康问题(流动人口的健康、吸烟、酗酒、吸毒问题、歧视、精神健康)以及艾滋病问题研究、行为干预和教育服务。在SSCI和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170余篇,著作等身,主持美国国家资助及国际资助项目十多项,其研究在艾滋病预防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