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8日下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徐超教授为首届尼山学堂的同学们讲授了第一堂《说文解字》导读课,儒学高等研究院的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专程前来听课,一睹老先生风采。
徐超教授对尼山学堂能够开设这门课感到十分高兴。在上课之初,徐超教授首先谈了自己对课堂的理解。“课堂要民主,要自由。民主不要大,自由不要化。”他认为,在不犯错误的前提下,课堂学习应提倡自由民主的风气。他上课一般不带讲稿,在他看来,座谈的形式比照本宣科对学生更有益处。徐超教授还以酒作比喻,认为学生上课达到的最好效果应当是微醺,既有所收获,又具有挑战性,从而不断向上、天天进步。正所谓教如导,学如登,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作用同样重要。徐超教授还分别引用了革命家秋瑾和胡适先生的名言加以佐证。
接下来,徐超教授重点介绍了对《说文解字》和汉字的一些看法,以及治学的方法论即学术敏感性问题。徐超教授对《说文解字》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认为自己今天学术上的、艺术上的一切成绩都与早年学习《说文解字》有关。他特别强调了学好说文学、文字学,必须懂得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做到四者之间融会贯通。谈到学术敏感性时,徐超教授提出,同学们应当勤思考、每事问,他以“范”“饭”古不同音、“呜呼”古应为“啊哈”等众多生动有趣的例子,启示大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学问。
徐超教授特意留出时间供大家提问,并对大家的问题做了详细精彩的解答。徐超教授对尼山学堂的同学们寄予了厚望,他说,善学者活100岁至少顶200岁,不善学者活100岁最多顶50岁,希望同学们“人人活到二百岁!”
课后,同学们纷纷上前请徐超题字,并邀请徐超教授合影。作为书法家的徐超教授,之前已专门题写“尼山学堂”四字相赠,以表达对尼山学堂的美好祝愿。一堂课时间虽短,但徐超教授谦虚的态度、渊博的学识、朴素的精神已深深感动了大家,也使大家对怎样做学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唯有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才能在治学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出一番广阔的境界。
徐超,字逾之,1945年生,江苏盐城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至1972年在北京师大中文系读书工作。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读汉语史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4年至1989年兼任中文系副主任。1995年至1999年兼任山东《书法艺术报》特聘副总编。2001至2006年兼任著名书法篆刻家蒋维崧先生的助手,并与其联名招收、指导文字书法学博士生。2003年被聘为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山东省书协顾问、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训诂学、文字学、书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