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青团队完成赴陕西定边支教活动
发布日期:2013年08月31日 14:17 点击次数:
[本站讯]随着山东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火热开展,山大“新知青”社会实践团队一行八人8月19日至30日远赴陕西省定边县孤儿救助学校,进行了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旨在对孤儿救助学校内的孩子们进行功课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辅导,给他们带去爱与关怀。
陕西省定边县孤儿救助学校位于定边县城城郊,现有25名孤儿接受学校救助,支教主要针对八名年级最低为四年级,最高为高中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刚从条件更为艰苦的老校舍搬迁至新校舍,教学的基础设施还未健全,教学条件较为恶劣。出发前,团队已经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实地考察后,团队成员们对教学计划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经过激烈地讨论,最终确定了公共课与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公共课包括传统文化、视野扩充、实用礼仪、演讲与口才、中共党史、音乐、书法与绘画、手工制作和团体心理辅导等,种类多样,涉及方面广泛。针对孩子们年龄跨度较大这一情况,教学的主要原则是注重趣味性以保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广泛性以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一对一辅导由每名队员专门负责一个孩子,对这个孩子在学校的功课和假期作业进行详细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每天上午7点至8点到准时进行英语口语练习,8点30分至11点45分、14点至17点15分为公共课的教学时间,一对一辅导则于每晚19点30分至21点准时开展。“公共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重在培养兴趣,对高年级的孩子来说重在提高能力;一对一辅导每天定时定点进行,可以帮助孩子们养成按时学习、假期也坚持学习的好习惯。”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的队长于梦非介绍说。
在教学过程中 ,队员们遇到了许多难题:校舍中没有黑板、桌椅;大多数孩子基础很不扎实,教学难度较大;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不高,上课注意力常常不集中;孩子们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前一天学习的知识往往第二天就忘了……面对这些困难,队员们绞尽脑汁、使出了浑身解数,每晚开会大家都会提出当天出现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展开激烈地讨论,常常讨论到凌晨时分。通过队员们坚持不懈地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独特个性的基础上不断修正教学方法,教学上的难题最终得到解决,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除了日常教学,队员们还常常陪孩子们聊天、玩耍,逐步熟悉并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为孩子们组织“大山里的运动会”,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极大提高了孩子们与队员之间的默契程度;举办“大山里的辩论赛”,让孩子们了解辩论知识,掌握基本的辩论技巧,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孩子们放各种精彩的电影,带领他们感受外部世界的丰富和美好。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对音乐课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最后一堂音乐课上他们主动要求学习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了《山大校友之歌》。他们稚嫩的声音绕梁不休,他们与山大的渊源也将永远深厚。
在整个支教过程中,队员们积极引导孩子们大胆地与人沟通交流,力求给孩子们带来严师式的敦促和亲人般的关怀。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些哥哥姐姐,对于他们来说,这群大学生既是严厉的老师,又是可爱的朋友、亲人。“新知青”社会实践团队真正做到了“教育与关爱相结合,学习与娱乐相结合”。在30日举行的话别会上,校长郑浩南郑重地说:“你们突然这么走了,我们真的会不习惯。对我们来说,你们和我们已经像是一家人了。”十二天的共同学习、生活让队员们和孩子们经历了相互接触、逐渐熟悉、彼此适应、相处融洽四个阶段,最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孩子们早在临别前几天就纷纷表示舍不得大学生哥哥姐姐们,很喜欢和哥哥姐姐们在一起,希望哥哥姐姐们明年还会来。
“新知青”社会实践团队在陕西省定边县孤儿救助学校的支教活动至此顺利结束,支教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在英语和视野扩充方面的教学成效尤为显著;帮助孩子们养成了在暑假坚持学习的好习惯;增强了孩子们的信心,进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期待下个学期的到来。最重要的是,队员们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无数的欢声笑语,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给予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杞行 于梦非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非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