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9日至17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学专业10名大学生组成“兰台韵儿”社会实践队伍,由历史学院辅导员李婧担任领队、副教授王云庆担任指导老师,选取山东省德州市、淄博市博山区、潍坊寿光市为调研地点,计划了解政府部门对农村民俗保护力度,采访当地民俗知识渊博老人,实地调研农村民俗现状,掌握农村民俗文化性质、规律,以期探讨对农村民俗文化档案化工作,实现农村民俗文化长久保存。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关于此类课题,档案、民政、文化等部门掌握了相关数据,领域内教授有所研究,遂队员们先期走访了有关部门、与教授沟通,取得理想效果。
山东省档案局教育培训科、德州市档案局、寿光市档案局、淄博市博山区档案局对课题表示极大兴趣,积极帮助团队完成实践,使调研工作顺利开展。
德州分队走访了德州市档案局、民政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夏津县档案局,宁津县档案局。德州市档案局副局长侯生军热情接待了队员,他肯定了此次调研活动的意义,对社会实践的总体开展给出了指导性建议,希望队员们在接下来的调研中更注重取材的典型性和可行性。档案局副调研员李燕、业务指导科科长张婧介绍了德州市档案局的总体情况,特别是民俗档案方面,并专门介绍了宁津县特色民俗档案工作。民政局基层政权科科长焦焱向队员们介绍了德州市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并针对农村社区建设对民俗的冲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谈到:“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各村合并,居民由分散到集中,婚丧嫁娶以及节日习俗都有了变化,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这些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农办信息调研科副主任科员霍健为队员讲解了德州市两区同建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五个阶段。
淄博分队采访了淄博市博山区档案局局长李其成。李其成对课题内容表示肯定,认为在我国发展现阶段民俗文化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调研此项课题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他强调,民俗文化的保护不仅依靠档案部门,还需要文化部门、民俗部门等协助完成,单靠档案局完成此工作有一定难度。
寿光分队展开了对寿光市档案局、寿光市日报社的调研活动。寿光日报社张君杰总监和马春晓主任接待了实践队伍。档案局苗德亮坦率表示,目前寿光市档案馆还没有专门对民俗进行建档保护,民俗档案的发掘保护工作目前还没有开展。在交谈采访中,队员与他分享了民俗建档的想法,得到工作人员的肯定,但他们也向队员道出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县级市档案工作人员缺乏,移交机制不完善,难以保证馆藏资源的丰富性。交谈之后,档案局副局长国平相和苗德亮科长带领队员参观了档案馆库房基本建设,并了解了数字化工作情况。
调研总结阶段,队员们仔细整理相关部门所提供数据,严谨分析相关部门建议,对教授与相关部门单位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德州分队在夏津县档案局局长贾新锋帮助下,采访到了对当地民俗知之甚多的李宏升老人。在采访中,队员们了解到夏津小调又名琴曲,为师堤村老艺人孙老平创制,但现在会唱之人已经越来越少,居住在敬老院的李仁敬老人,属于少数依然会唱小调的人。李派太极,现已由原体委副主任杜建忠将其整理出书,包括李派拳法、李派太极五行捶等;架鼓是现如今夏津县内广为流传的一种娱乐活动,最初起源于人们久旱不雨或遭受自然灾害时的击鼓求神。现在配上锣钹等打击乐器,形成打击乐组;其乐谱是依据八卦编制的,故称“八卦编”;架鼓材料是由牛皮制成,其直径有80多公分。现在每逢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几十个年轻人依然会聚在一起敲架鼓,庆节日。高跷,尺寸不等,普通者一米左右,舞者均为青年男子,表演形式有集体对舞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县内有的地区高跷高达两米多,人称“高高跷”,有坐在屋檐上绑高跷之说,但现在已有失传的迹象。德州分队队员详细记录了采访内容。
淄博市分队在淄博市博山区档案局局长李其成帮助下,联络、采访到了马传政老人。马传政,1939年10月出生,博山镇南东村农家出身,民盟盟员。马先生为队员讲解博山区的民俗文化特色。近年来,博山区高度重视孝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利用,先后投资扩建了颜文姜祠,修建了二十四孝蜡像馆,建设开放了孝文化主题公园——文姜公园,向民众宣传中华传统孝文化。
淄博分队走进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阁子前村。据悉,博山八陡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孝文化源远流长,晋朝孝妇颜文姜的传说在八陡乃至博山影响深远,孝妇河因此而得名,近年来,该镇进一步挖掘整理孝文化资源,积极做好孝文化这一文章。次日,淄博分队队员们结伴走入八陡镇阁子前村,这里的建筑新老相得益彰,一侧是刚刚建设好的农村社区,高楼林立;一侧是散发着浓郁历史气息的老房子,红砖绿瓦。踏着爬满青苔的石子路,队友们欣然走进村庄。村里人耐心向我们指路,并对我们的到访表示欢迎。队员们来到文姜孝文化的发源地——文姜祠,建筑古朴,香烟缭绕,很多村里的老人在这里摇晃着蒲扇闲谈。老人们也接受了团队采访,为队员讲解起现在仍存在的风俗,比如“六月初六迎回家”等,还给队员们讲述了博山区的“大槐树”情结:相传博山区祖上是山西移民而来,家家户户喜欢在门前种植国槐,以示思念与盼好。老人们饶有兴致,从吃穿住行方面向团队介绍他所经历的民俗,队员们认真听取并详细记录。
寿光分队展开了对寿光市侯镇及其所辖的李家官庄的调研活动。 在侯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万康的介绍下,分队到达具有民俗特色的李家官庄村。队员首先与村委会文书李根彦取得联系,交谈过程中队员了解到李莪华庙会作为李家官庄的特色活动,于每年农历4月13日举行,方圆几里的居民集聚于此,在李莪华纪念堂上香祈福。在庙会上有包括李家官庄村及之外各村的多种特色民俗文化以多种形式展示给民众,但是庙会只是将各种民俗文化集中展示给大众,自身并无的极具特色的民俗,队员也未找到李家官庄的民间老艺人。随后,队员随机采访了李家官庄的村民。在与村民李某的谈话中得知,庙会是为了纪念深受百姓尊敬的民间神医李莪华,李莪华是清代寿光名医,一心一意济世活人,救人无数,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健康保护神。在其逝世后,李家官庄建庙奉祀,因农历4月13日是李先生诞辰之日,所以每年此时都会在庙前举行为期三天的香火盛会,四方乡民不远百里前来祭祀,有俗语云:“舍得秋和麦,舍不得官庄会。”此外,在谈及新农村建设,村民李某表示目前李家官庄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初步规划,周围多数村庄也在进行之中。但是他也表示新农村社区也给村民带来诸多不便,许多村民并不愿意搬入社区。据另一位受访者说,庙会的影响力只在4月13号那几天,村里也没有有特色手艺的老艺人。谈起庙会,一位李姓老人很兴奋地讲述了李莪华的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事迹,道出庙会一直在李家官庄延续着以及自己对它的特殊感情。
通过实地走访、与民间民俗达人或是农人亲切攀谈,队员们了解到更具真实性、时效性的信息,对民俗文化性质、规律有了较深了解,为后期探讨民俗文化档案化奠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目前,大部分省(区、市)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推进很快,投入也很大,并向纵深方向不断发展。但是,在村落中沿袭多代的民俗也随着社区式的居住环境、现代化的生活环境而面临危机。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如何保护民俗文化,成为近年来不同领域开始关注话题。山大“兰台韵儿”调研团队独辟蹊径,从民俗文化档案化角度探索拯救农村民俗方式,是一种创新。
在活动总结阶段,队员们借鉴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陈俊秀《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民俗分析》、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王娟《民俗学概论》等书籍刊物内容,仔细分析调研数据,听取教授指导,从农村民俗文化定义,档案化背景,农村民俗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方面阐述,形成了8000字学术论文,期待引起社会关注。
探寻、感受、发现,队员们探寻着当地农村民俗文化特色与现状,感受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心,不断发现新问题,并寻求着解决方法。作为山大学子,他们肩负着中国梦、山大梦、青春梦,他们用不懈追寻,探索着美好明天。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文/何芮 李涵 杨帆 国艺箫 楚艳娜 冯娜 魏筱颜 韩桐 孙婷婷 王倩 图/杨帆 冯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瑞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