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山东大学“兰台韵儿”专题调研团队在山大百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年15支校级立项队伍之一,开展主题为“关于农村社区背景下民俗文化的立档与保护”。
“兰台韵儿”调研团队着眼于农村社区建设这一新背景,落脚在对农村中“被动”改变与消失民俗进行档案化管理模式探索工作。山东省档案局、潍坊寿光档案局、淄博市博山区档案局做为接收单位表示出对调研主题的浓厚兴趣并将给与支持,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王云庆担当指导老师,辅导员李婧担当领队,十名来自档案专业的11级大学生担负起探索农村民俗文化档案化管理模式重任。
通过定性分析,确定调研地点为山东省德州市、潍坊市、淄博市,对应于三支小分队。
7月9日,德州小分队在分队长李涵的带领下一行五人来到德州市,走访了德州市档案局、民政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了解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并获得档案工作人员指导。
上午,分队成员抵达德州市档案局,受到了档案局副局长侯生军的热情接待。档案局副调研员李燕、业务指导科科长张婧介绍了德州市档案局的总体情况,包括馆藏资源、业务流程以及日常工作,并专门介绍了宁津县特色民俗,如蟋蟀文化、乐陵小枣节等。侯生军肯定了此次调研活动的意义,他表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民俗文化进行建档保护是传承民俗的重要途径。最后,他对社会实践的总体开展给出了指导性建议,希望队员们在接下来的调研中更注重取材的典型性和可行性,使队员们对调查方向和具体调研问题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下午,经过档案部门领导的联络,民政局基层政权科科长焦焱向队员们介绍了德州市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并针对农村社区建设对民俗的冲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为深入调研潍坊寿光民俗文化历史与状况,以期了解民俗文化随社区建设变迁规律,探索合理的档案模式。潍坊寿光分队在分队长国艺箫的带领下展开了对寿光市文化中心、寿光市档案局、寿光市日报社的调研活动。
当日上午,分队一行三人到达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实践队伍一行得到文化馆馆长张晓青的热情接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参观了寿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览上,各色申遗项目作品丰富多彩,有泥塑、舞蹈、彩陶、生产工具等,工作人员向队员详细讲解这些特色的寿光民俗文化活动和生产文化产品,同时向队员介绍一位对寿光民俗有着深入了解的民俗专家——李长明先生。
下午,分队又展开了对日报社和档案局的调研。寿光日报社总监张君杰和主任马春晓接待了实践队伍,在马春晓的介绍下队员获得寿光市博物馆副馆长、史志办主任及档案局管理科科长苗德亮的联系方式。在告别之后,队员立即与苗德亮取得联系,前往寿光市档案局调研参观。
寿光市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10月,是寿光市委、市政府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被评为国家一级档案馆,馆藏丰富。 实践队伍首先向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及大致情况,在了解有关寿光市民俗档案的建档问题时,苗德亮很坦率地告诉大家目前寿光市档案馆还没有专门对民俗进行建档保护,民俗档案的发掘保护工作目前还没有开展。在交谈采访中,队员与他分享了民俗建档的想法,得到工作人员的肯定,但他们也向队员道出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县级市档案工作人员缺乏,移交机制不完善,难以保证馆藏资源的丰富性。交谈之后,档案局副局长国平相和苗德亮带领队员参观了档案馆库房基本建设,并了解了数字化工作情况。
淄博分队的调研工作推迟到11号进行。一天调研工作之后,队友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不仅获得了所需数据和理论指导,更是增强了自己沟通、协调的能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着眼社会现实,发现社会问题,理论结合实践为解决社会问题献计献策,队员们期待“兰台韵儿”团队完成此次专业创新,为中华民俗文化传承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