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5月4日,值五四青年节之际,历史文化学院召开主题为“我的年代·我的中国梦”座谈会。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伟出席座谈会并与访谈嘉宾互动。
现场邀请到了五位教师,分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商鸣臣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张熙惟教授,档案学专业刘旭光教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杨东篱副教授和2011级本科辅导员李婧,与青年学生一同分享具有年代色彩的青春中国梦。座谈会由90后本科生张雯、向怡泓主持。
延续梦想·接力梦想
开场的《我的中国梦》视频向在场的所有人展示了一个个普通人的梦想,深情暖人。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中国梦,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变的主题。40年代出生的商鸣臣1968年到山东大学工作,现已退休,在座谈中动情地回忆起年轻时在复旦大学求学的时光,深情地阐述自己当年的梦想就是学好习、下好功,立志以知识救国、以知识强国;50年代出生、1978年毕业留校任教的张熙惟回忆起当年饥荒的日子,认为自己一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进入没有剥削、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60年代出生、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参军、1995年转业到山东大学任教的刘旭光认为每个人的梦聚到一起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是连续的,是几代人的努力,他教导青年人要多与社会接触,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融入主流社会,全方位看待问题;70年代末出生、本硕博都在山东大学读书并留校任教的杨东篱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与山大渊源,从父亲在山大任教,到后来自己成为汉语言文学国家基地班的首届学生,直到留校任教,对祖国、对山大的坚定信念一直存于她的心灵深处,青年时的“知识分子要以学术科研振兴祖国”依然鼓励自己坚持着心中的梦想。80年代末出生、2011年留校的辅导员李婧谈到80后的梦想时,强调这一时代青年的梦想依然在于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个人在社会中价值的实现。
探索梦想·成就梦想
梦想失去了奋斗的双腿,便一无是处。商鸣臣大学时期的笔记是班里最快最好的,各科以绝大多数的五分优异成绩毕业;张熙惟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求学之路;刘旭光从学校到部队,从部队到高校教师,探索梦想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后悔;杨东篱对于知识和学术的追求与热爱,鞭策着她在梦想的道路中,无所畏惧,一路走来;李婧以教师这个职业为基石,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之路上,扬帆起航,不断进取。
追求梦想的路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艰难险阻,也可能迷失方向。参加座谈会的各位老师都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体会,并纷纷寄语大学生。商鸣臣谈到青年人要淡薄名利,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人生,珍惜现在的大学生活,努力成为一个有学术修养的大学生;张熙惟借用毛主席的话祝福广大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刘旭光再次提到,青年人要在做好学问的同时,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这本大书中学到更多的人生哲理;杨东篱谈到梦想能够给青春以勇气,青春给梦想以活力,青春会渐渐逝去,理想和梦想会渐渐变得厚实、踏实,当你的理想或者梦想变踏实的时候,真正的人生才是开始;李婧寄语大家抓住青春,把握当下,勇敢的探索和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便前方挫折,也要勇往直前。
朱伟在发言时谈到,每个年代的梦想都是与整个时代国家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要区分梦想和理想,“想”要加上一个理性的思考,奋斗才是实现梦想的唯一方法。他还强调指出,从山东大学堂“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到私立青岛大学“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再到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提高民族文化,研究高深学术,养成健全品格及专门人才”一直到今天,山东大学的110多年发展历程始终是“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我们应该高度 “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并有责任深入挖掘校史中的正能量事例,丰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表达方式。
梦想是个诱人的字眼,“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本次活动系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梦·青年志”系列活动之“追忆·中国梦”活动,以五四青年节为契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善于做梦、敢于追梦、得以圆梦,“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