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用所有夜晚的月光,陪你迎来黎明。”你是否留意琳琅满目的精彩背后默默付出的辛劳,你是否读得懂欢声笑语的背后一张张欣慰的面容,你是否愿意走进这样一个世界,这世界里的普通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却支撑起千秋万象,这世界里的平凡人为世界骄傲,也为自己骄傲。
“凡人歌”起源
2013年的元旦过后,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伟老师将计划开展“凡人歌”活动的提议告知了2010级的陈洁、彭鑫、丁莹三位学生,决定就此项活动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发挥身边个体的示范效应,为世间凡人唱一首赞歌” 。
何谓“凡人歌”?项目小组的同学深感疑惑。对于社会来说,明星意味着追捧,榜样意味着学习,专家意味着尊崇,那么留给平凡人的位置又是哪些呢?大街小巷司空见惯的每一张平凡人的面容,是否有人在意过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生活?“‘凡人歌’绝不重复那些光彩夺目的名字,绝不研磨已经完整的故事,而是从所有的未知开始,走进平凡人的梦想,感知平凡人的世界”朱老师这样说到。
题材的选取是小组成员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对于社会上的记者来说,他们的人力物力都比我们要丰厚,在校大学生的范围很局限,我们能做什么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朱老师提到了设计这个活动的初衷:“‘中国有梦,山大有我’,美丽山大绝非仅仅是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光影印象,更是一代代在山大生活、工作、学习的平凡人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奋发进取的精神图谱。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里处处不都是平凡人,从这些人身上挖掘故事一样能够反映凡人歌的价值观。”
“凡人歌”的含义和题材明确了,那么究竟如何让“凡人歌”发挥正能量是朱老师给每位同学布置的寒假作业。
新的学期如约而至,在春天愈近的脚步声中迎来的不仅仅是春色盎然,同时也迎来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会议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中国梦”三个字简单凝练又意义重大迅速流传开来,成为时下大热的关键词。一时间,种种关于“中国梦”的征文比赛和学习通知纷至沓来,各个学校、学院、专业都在学习了解着“中国梦”,而一直苦于将“凡人歌”如何定位的小组成员们在学院团委书记张丽昙老师的指导下一拍即合——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平凡人更是人民中的主体,每个平凡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正是中国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就这样,“凡人歌”行动具体内涵终于成型,为着中国梦谱写的这一曲“凡人歌”也缓缓拉开了帷幕。
“凡人歌”演绎
2月底,项目组成员召开了“凡人歌”活动的首次正式讨论会,明确了具有摄影特长和校园摄影记者经历的彭鑫作为凡人歌“首席摄影记者”搭配学院学生会通讯社成员作为“凡人歌”活动前线,主要负责图文资料的第一手搜集;一直在学校和学院担任新闻宣传文字工作的陈洁负责前期策划和图文整合;电脑技术功力深厚的丁莹负责后期宣传。
分工后,大家一致通过了以图文搭配展出形式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展出方式。大家普遍认为,如今这个读图时代,以强大的图片展示力量配以精致的文字描述力量,能够更有影响力和感染力。
根据已经讨论得出的具体信息,小组成员迅速拟定了凡人歌整个系列的时间规划,拟用两个月的“凡人歌”图文映像系列活动将以平凡人为主角演绎至少5期。张老师提议要为系列活动设计属于这个活动的符号,使其更具连贯性。大家商量决定选择拥有一个标志性的竖大拇指的举动和独有的红白搭配“凡人歌”水印并以“我骄傲!”作为贯穿每一期的连贯词。“竖大拇指的动作可能有些俗套,但我认为这是中国人表示骄傲和信心的通用手势,最平常的也是最广泛的。”
终于进入执行阶段了,那谁作为我们的第一期主角是抛给我们的又一个问题。“3月5日是雷锋日,我们可以做志愿者的‘凡人歌’!”提出将志愿者作为第一期主体的陈洁这样说:“雷锋日很多志愿者会做志愿活动,在这个时间里很多人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志愿者们所做的事情上而忽略了志愿者本身”。
在陈洁的倡导下,第一期“凡人歌”的主体就落在了即将到来的3月5日志愿者身上。第一期作为开篇之作,将视线聚焦在大学生志愿者这一主体上,既应了即将到来的雷锋日也同时反映了“凡人歌”活动的校园气质。讨论之后,“凡人歌”各系列主角分别为校园保洁员、保安、宿管和校医院医生。
主体和大致时间安排已经确定,3月5日雷锋日也即将到来。小组成员火速行动起来,彭鑫和文字搭档行走于校园的各个角落记录着校园志愿者们的所作所为,而远在兴隆山校区的大一通讯社成员也同时在进行着一手资料的搜集。资料挑选后按照流程交给负责整合排版的陈洁,完成一稿后交由指导老师审核,几经修改形成定稿。
3月10日,凡人歌之“你好,雷锋!”作为凡人歌系列的开篇横空出世,校内各大媒体纷纷发布了这一期图文故事,此外中国教育部直属网站大学生在线也刊登了“你好,雷锋!”,这一期中的结束语“雷锋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成为大学生在线转载文章时特意标注的题目。在凡人歌第一期结束后,小组成员也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下一期凡人歌有了更加详细周全的策划。
3月24日,凡人歌之“校园里的美容师”完成。
4月11日,凡人歌之“保安的一天”完成。
4月18日,凡人歌之“温情24小时”完成。
4月28日,凡人歌之“医者父母心”完成。
“凡人歌”反响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凡人歌”项目小组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一曲又一曲“凡人歌”,行文流畅、图质高清、人物形象、故事丰满,在校内外媒体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吸引了学生和老师的关注。一名校内网站工作者称:“这样好的稿件如果不能刊发那就太可惜了。”大学生在线的相关负责老师也表示大学生在线网站长久以来就期盼着这样有创意有想法的稿件,也会一直支持凡人歌系列。同时,“凡人歌”也在学生群体中也引发了思考和讨论,一名浏览了“校园里的美容师”的学生表示:“晚自习后,保洁员和她的丈夫一起打扫着偌大的教室,弯着腰一点点捡拾垃圾,那一张照片让我印象深刻,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持教室整洁,自己的垃圾及时清理。”也有看过宿管阿姨那一期“凡人歌”的读者反映:“以前只看到楼下阿姨坐在窗口边监督过往行人,没想到阿姨也有那样乐观的心态,值班室里还养着小金鱼呢。”
“以学生的力量去完成这样的事情并不容易,”彭鑫作为每一期的前线资料搜集工作者深谙完成“凡人歌”的困难:“因为要拍摄宿管阿姨,我和另一位记者要早晨六点不到就守在宿管值班室等着阿姨起床。”对于大三学生来说,课业繁忙则让他们的时间更加紧张。“像保安那一期几乎就是跟着保安拍了一天,就要挑出没课的时间来,用好几天的时间来凑出一天。”每一期凡人歌的流程都是先出策划然后依照策划重点实地拍摄采访,之后整合所有图文资料,适宜排版后加上水印上交审批,由老师审核通过后发往各个网站媒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凡人歌完成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与受访者建立了非常好的感情,中心校区保安队长在看见刊登出来凡人歌保安的一天之后特意向记者发了感谢短信,宿管阿姨也向记者们赠送了小礼物。“有次我们在路上遇见一个保安,他主动向我们打招呼问我们是不是要去理综楼上课,还同我们非常亲切地开玩笑说要用巡逻车载我们一程。”文字记录记者曲若珵笑着回忆。
关于中国梦,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在凡人歌小组成员们看来,这一曲凡人歌是他们作为大学生给予中国梦最完美的诠释。无论是志愿者们体现出的服务之美还是保洁员身上的节约之美,无论是保安的秩序之美还是宿管阿姨的温情之美,这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梦所拥有的特质。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中国梦如同一缕东风,指引着梦想之路的方向,在这追寻梦想、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也正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共同编织造就才换来祖国美好未来!“凡人歌”并不仅仅是校园里的故事,更是挖掘着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背后的故事,它向我们讲述着平凡人的事迹也向我们诠释着“中国梦”——服务、节约、秩序、温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凡人歌”并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讲述的展出方式,更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视线来关注生活本身,关注平凡本身,几期“凡人歌”的力量也许微不足道,但这份立足生活、为平凡人欢呼、为自己骄傲的心将一直延续下去。
正如凡人歌首期开篇所说:“领悟大千世界的平凡之道,折射平凡世间的人性光辉,谱写一曲凡人歌,为凡人欢呼吟诵!”让我们为平凡人的呐喊更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