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3日下午,“沂熠生辉”实践团队沂南分队走进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红色影视基地,重走父辈抗战道路,回顾革命青葱岁月,以亲身经历还原历史。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有幸和原副总理谷牧牧将军的长子刘念远少将、原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之女杨晓青、萧华上将之女萧霜等革命前辈的后人同行,一路聆听长辈教导。
亲切的杨奶奶,可敬的革命人
听说是山东大学的同学来做社会实践,杨晓青非常高兴,她亲切地说“让我和同学们多聊聊”,并让队员们叫她杨奶奶。老人的父亲杨希文和山东大学很有渊源,曾是山东大学的副校长。提及山大将迎来110周年校庆时,她感慨地说,“时间过得很快,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历史学院的学生,更需要用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去研究红色理论的历史发展,不能搞八股的军史和党史。”“大人们怎么说的,我们这辈人怎么经历的,怎么感受的,都应该原原本本地回忆起来,去填补某些历史的空白。”在给队员们的题词中杨奶奶这样写道,“全国人民抗战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东抗日根据地为全国抗日作出过更加重要的贡献,尤其值得大写、特写。”最后她还祝福队员们开创新的研究之风,做出更大的研究成果。
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刘念远爷爷热情地和队员们走在一起,为队员们讲解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段革命记忆。在看到“沂蒙母亲”王桂芳发动全村妇女充当“桥墩”搭木板做“桥”支援前线战士过河时,他说到,“当时后方有敌人的追击,为帮助战士们渡河,全村妇女站在刺骨的河水中充当人桥。那一声‘同志们快走啊’的呐喊,让在场的队员们肃然起敬,仿佛又感受到了当时危急而又令人感动的场景。“薪火相传,再创辉煌”,刘爷爷用这八个字道出了对年轻人的新希望。
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萧霜和队员们聊起了革命史实的真实性问题。她认为,要了解历史,就必须亲身走进历史,这样才能读懂最原始的史料,客观地还原历史。当代青年必须尊重革命历史,永远不忘前辈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历史不能忘记,创造历史的人更不能忘记,那些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和“无名英雄”们尤其值得后人去尊敬和缅怀。
萧霜还鼓励队员们说,“在党90岁生日之际,你们来到沂蒙革命老区是很有意义的。希望这次经历能伴随你们的大学生活。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就落在你们年轻一代人的肩上。”
沂蒙精神经得起时代的检验
在和沂南县副县长葛继勇交谈的时候,他为队员们介绍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沂南地区的发展。他说,“有一句话叫‘用每一粒米拥军’,在艰难的岁月里,沂蒙老乡用朴实的行动,全力支援前线。从抗战年代发展起来的沂蒙精神有着最基层的群众基础,也是最贴近人民生活,最深入老百姓心坎的红色精神。这是种‘人间大爱’,更是沂蒙精神得以代代相传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沂南地区在加强红色精神宣传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红嫂”、“沂蒙母亲”等沂蒙地区的英雄人物,沂蒙的感人事迹也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沂南县常山村至今还保留着上个世纪初的古朴风貌,石板砌成的小巷,山石堆砌的房屋,这些残垣断壁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行走在这样的环境里,亲身感受着历史的延续,实践队的成员们都深刻地感觉到,他们不仅是革命先辈的后人,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人和历史的追寻者。历史不是电视剧,史料需要人们不断地去补充,完善。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青年一代才能看得更高更远,才能更好地弘扬沂蒙红色文化,创造更和谐的精神文明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任务,让中国走得更远,也让革命精神传播的更广。
附:接受采访人员简介
谷牧:1934年谷牧到达北平,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工作,开展党的工作,是北平左联负责人之一。1936年被派到张学良的东北军从事兵运工作,并亲历西安事变。1975年,谷牧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他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城市及其相关地区的开放、外资吸收利用及外贸体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0年2月又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刘念远:谷牧长子。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参加了中印边境反击作战,1965年冬印巴战争期间参加了西藏军区战略佯动战斗,1967年参加了中印边境炮战。1977年,刘念远调任总参谋部某部参谋、副处长、处长。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挪威大使馆国防武官、副军职专员,国际战略研究会秘书长。刘念远在党内任支部委员,处党委委员,处党委副书记、书记。部纪委委员,部纪委常委、部党委委员。1998年刘念远被授予少将军衔。
杨希文:学生时代追求进步,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斗争,1930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教育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冲破重重阻挠,组织同学赴南京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收复失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参加了革命工作,曾任山东抗日民主政府教育厅长。1945年8月,任山东大学管理委员会成员。1956年 7月,杨希文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任职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健全党的领导、确定改进学校工作的重点,拟定科研工作计划、开展党的整风运动和进行反右派斗争、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萧华: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7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连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中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2师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第343旅政治委员。1938年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48年起任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政治委员、特种兵司令员,先后指挥本溪、鞍海、新开岭作战,率部参加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1975年后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