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不常用栏目 > 校园生活 > 正文

外语学院学生赴俄罗斯留学实践感悟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20日 15:10 点击次数:


    编者按: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山东大学外语学院2008级俄语专业本科生尹派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公派留学。最近,尹派留学结束即将回国,他写下了自己留学的思考和感悟。
    
    [本站讯]10个月的留学时光如此之短,短的好似俄罗斯嫣然一笑,匆匆而逝的春天;10个月的留学时光又如此之长,长得好似俄罗斯梦幻般的冬天!在北方的威尼斯,欧洲的出海口——圣彼得堡,我成为一名水手,驾着属于自己的“深造号”轮船漫游、求索。在圣彼得堡大学语言系,我的“深造号”轮船达到了更高的吃水深度,更强的运载能力。因为在这里求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俄罗斯教育历史悠久,教学制度完备,有着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德国总理默克尔有这样一句名言——“要想走快就要和巨人同行”。在和圣彼得堡大学语言系这个巨人同行的日子里,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因为这所全俄综合排名第二位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有一批兢兢业业、学术精湛的教育、技术、行政队伍,为所有学生的“深造号”保驾护航。
    语言系延续了俄罗斯“一贯制”、“小班额”的教育模式,以便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爱好或特长,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教师们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使每个孩子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愉快地生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课上课下获得老师的帮助与指导,这一点我总结为:师爱非“点”滴,而是“面”洒。还记得我们的口语老师霍尔金娜那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课前她喜欢与我们进行朋友似的交流,了解我们的最新动态(或开心或烦心的事),在课上她就用这些我们熟悉、感兴趣的小事作情景,讲解新教授的较为困难的句式结构、成语俗语等。这样一来,我们对新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能更好地掌握、应用它们。
    同国内一样,俄罗斯也在落实素质教育。但我认为,除了理论知识外,俄罗斯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俄罗斯的博物馆、画廊、剧院等都给予学生极大的优惠,甚至免费进入。六月初,在造访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期间,我凭圣彼得堡大学的学生证免费参观了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叶卡捷琳娜庄园大小行宫等。在圣彼得堡留学期间,学校也经常组织我们参观博物馆、俄罗斯著名历史人物的故居(在俄罗斯博物馆,阿赫玛托娃故居还为我们提供高质量、免费的导游服务),为我们订购优惠的戏票、芭蕾票,使我们这些俄语学习者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去感受圣彼得堡这座“文化之都”,俄罗斯这个“艺术的国度”。
    在俄罗斯求学,积极的自学姿态非常重要。
    在国内上学时,走路上课,背着复杂的书籍资料来来回回非常普遍。而俄罗斯的大学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需要的教科书就放在相关教室的书架上,用时拿来,用后放回。老师会根据教学进度、学生兴趣对已定的教学计划做合理性变动,普遍采用网络、报刊上最新、客观、可信的材料作为授课辅助资料,因此学生们没有成册的辅导书、习题册,但却有活页的实时性非常强的参考资料。学生们的书包十分轻便,有的人就拎一个塑料袋,在各教室间走来走去。同一间教室,进进出出不同班级或不同年级的学生,男生们颇具绅士风度,总是遵守着“女士先请”的绅士规则。学生书包里只带笔和本,记笔记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在课堂上解决,没有晚自习,没有辅导课。老师有时会布置少量的家庭作业,多属动手、观察类的实践性作业。作业少了,学生们都习惯给自己加码,经常是在课上学生问得不亦乐乎,老师答得不亦乐乎。
    沐浴着语言系正派、淳朴的学风,我不断地对自己说:“在俄罗斯求学,必须全力以赴,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这里容不得视野狭窄和三心二意,容不得因循守旧和浅尝辄止,更容不得粗制滥造,弄虚作假。”
    本着这样的求学宗旨,从基础的语音、语法到商务信函写作、俄罗斯文学、艺术赏析等,我积极参与语言系全面完整的教学体系。课上,课堂讨论积极发言,课程结束时进行演讲,进行多媒体课件展示等等,与老师默契配合完成教学任务。课余时间,认真对待、感受每次旅行,我习惯了用俄语写游记,其中《Поиски клада русск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 впечатление о концерте“музыка немецкого баррокко”, состоявшемся в Музее В.В. Набокова》(《探寻俄罗斯艺术的宝藏——出席德国巴洛克式音乐会有感》)获得了圣彼得堡语言系主任Жана Юльевна 的首肯,并被拟入语言系网络杂志外国留学生习作专刊。除此以外,作为志愿者,我还协助艺术系对这场音乐会进行了宣传报道,获得该系师生的一致好评。
    我很珍惜同俄罗斯大学生们交流的机会,在此期间我的口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我比以前更善于利用图书资源。圣彼得堡大学的高尔基科学图书馆一向以藏书丰富而举世闻名,起初我只是慕名而去,但是渐渐地,在阅览室里读书成了我生活必不缺少的一部分。在那里,我阅读了普希金和罗蒙诺索夫的作品,定期阅读了《星火》等俄文杂志。通过阅读,我的词汇量和信息量都扩充了不少。
    学习无处不在,在导师的指导下,在与俄罗斯朋友的交流中,我既感到充实,又时刻感到巨大的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动力,5月19日,我以全部单项均达优秀的成绩通过了俄罗斯联邦规范俄语第三等级测试。圣彼得堡大学Ина Николаевна 教授看到我的成绩,感慨说:“中国大学生真了不起,要知道阅卷人是全系要求最严格的教授,而你是历年所有外国人参加等级考试写作成绩最好的!”
    俄罗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而我,作为一名国家公派留学生,回首这十个月,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没有虚度这宝贵的光阴!我展现了作为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窗口、一名使者应有的良好风貌!”
    当我的“深造号”停靠在圣彼得堡——波罗的海的珍珠港,站在甲板上我极目远望,俄罗斯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科学之美、实用技术之美以及大气之美尽收眼底。在皇村,在彼得宫,那一湾湾清澈的湖,一条条静谧的林荫道,那一座座如夏花般绚烂绽开的喷泉,画出了圣彼得堡洗去发达的经济、文化色彩后同样倾世的裸妆;在艾尔米塔什,在俄罗斯博物馆,那一幅幅气势恢宏,举世闻名的作品如一头头巨浪,震撼了我,又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惹我心醉,透过它们,我看到了俄罗斯艺术巨匠们的创作灵感和思路,看到了一段段或被讴歌或被叹息的命运;在诺夫哥罗德“萨特阔”东欧民俗节的热烈气氛中,我与不同民族的演员一起跳起欢快的舞蹈,同俄罗斯克瓦斯乐队一起完成新作品的拍摄;在列宁格勒州际展览中心,诸如能源与能源技术峰会、多彩的生物、以及6月份的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好似一道道神奇的射线,交织在一起,簇成了俄罗斯科技、经济领域独特的极光。作为俄语专业人才,我应当学习俄罗斯人创造美的精神,欣赏美的品味,保护美的传统和展现美的能力。
    有过扬帆远航,有过在校园、在名胜古迹、在特色活动中的开阔视野,当然也有过返港休航,返回最真实的俄罗斯人的生活,在这期间,我时刻感受的到俄罗斯人的国民素质。
    俄罗斯街头,随处可见折射出俄罗斯人社会公德、文明素质的有趣现象。
    成群的鸽子在马路上大摇大摆地散步,在广场上向游客们讨食吃。胆小的麻雀也敢飞到你的脚边,叼走它喜欢的面包渣。在这个国度,几乎所有的公民都秉承着“世间万物和谐平等”的宗旨生活,这一点令我深深感动。渐渐地,这份感动化为了实际行动。通过我的俄罗斯朋友——现就读于圣彼得堡生物系二年级的伊拉介绍,我参加了他们班在彼得宫举行的“还鸟儿一片蓝天”的生态保护宣传活动。通过活动,我增长了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增强了生态意识。
    在需要排队等候的场合,后来的人第一句话总是问:“我在谁的后面?”俄罗斯的商场、医院、饭店等人群集中的场合,没有人吸烟,没有人随地吐痰,没有人大声喧哗,没有人嬉笑怒骂,一片整洁和肃静。俄罗斯的私人别墅不用锁门,俄罗斯的室外公共设施如邮件箱、电话亭以及路边的花草都很少遭到破坏。
    春暖花开的季节,公园里有许多父母带孩子游玩,这是休闲场所,也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地方。大人们会教育孩子不能折花、不许践踏草坪、要保护公共卫生。野外山坡上开了各色各样的野花,父母告诉孩子:“可以采几支你喜欢的野花带回家,插到你的花瓶里,够用就行了,不可以多采,因为,野花是大家的。”
    在俄罗斯,孩子一出生就获得了平等的权利。
    在超市购物,我听到父母呼唤孩子,几乎没有“心肝”“宝贝”这类的称谓,子女唤父母也经常直呼其名。家长们清楚什么事是孩子自己的事,例如在餐馆就餐,没有家长追着哄孩子吃东西,可是,如果吃饭时刀叉乱响则会受到批评。孩子受到呵护但不是娇惯,在街心公园,孩子跌倒了必须自己爬起来。
    耳濡目染,我也加强了自主自强的意识:从做饭、洗衣到办理公交卡,更换签证,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自己去做。我也有过抱怨,有过郁闷,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当然朋友们的帮助也必不可少。还记得有次生病,浙大的张昱坤为我煮粥,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程柏也曾帮我买车票……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因此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这10个月的留学生活,带给我的不仅是专业水平的提高,更是一种人生的历练。在学习上,我体会了与国内不同的教育方式,吸取并结合了两种教育体制的优点;在生活上,我学会了自立,从刚开始不懂得与人打交道,到后来与俄罗斯朋友打成一片,为人处事方面收获很大。我感谢山大,感谢我的老师,还有同行的朋友。我更要由衷感谢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给我这次留学的机会,没有祖国的呵护,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
    经过10个月的漫游求索,我的“深造号”满载而归。但作为一名有梦想的水手,短暂休整之后,我会继续扬帆,出航!]

【供稿单位:外语学院    作者:尹派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伟强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