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其圣:润物无声 春风化人
2019-10-10
有人说,做化学实验都是些瓶瓶罐罐,无聊又枯燥,而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宋其圣教授却将化学讲“活”了。他亦师亦友,30多年如一日奋战在本科教学一线,秉持一颗赤诚之心,树立大爱无边的师者风范。对于这次获得2019年山东大学本科教学“卓越奖”,宋其圣教授表示:“这是学校对我以往工作的认可,更是一种鞭策。这个奖项的设置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被认可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们在教学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宋其圣,1963年...
有人说,做化学实验都是些瓶瓶罐罐,无聊又枯燥,而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宋其圣教授却将化学讲“活”了。他亦师亦友,30多年如一日奋战在本科教学一线,秉持一颗赤诚之心,树立大爱无边的师者风范。对于这次获得2019年山东大学本科教学“卓越奖”,宋其圣教授表示:“这是学校对我以往工作的认可,更是一种鞭策。这个奖项的设置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被认可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们在教学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宋其圣,1963年...
“医乃仁术,贵在医德”,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这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在山东大学就有一位心系学生、情注讲台,用爱心和责任守护学生,坚持以德育人、甘为人梯的临床医学教师,以十余年潜心付出,努力提升学生学界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她就是2007年毕...
《国际贸易学》,对许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想要学好并非易事。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严谨完备的国际贸易规则、复杂易混的国际贸易术语,让学生们“头疼不已”。但是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范爱军教授的眼中,让学生学好《国际贸易学》这门课程,并没有那么难。执教三十余年,范爱军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授课风格,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通往国际贸易专业的桥梁。作为获评山东大学2019年本科...
张红军,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01年8月开始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任教至今,现任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兼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马列文论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威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秋高气爽的玛珈山下,红枫微微摇曳,陪伴着今天的主角——2019年度“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张红军,一起迎来送往,讲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故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首先是一位教师,然后才是一位...
黄发有,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作协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其著作《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获得全国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期刊发展史》,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对于获评“山东大学优秀教师”,黄发有老师谦逊地表示,这份荣誉,既是学校、学院对自己的鼓励...
踏进路遥先生的家,仿佛置身于一座小型图书馆。四壁环立的高高书架,在静静诉说着它的沧桑与厚重。先生微笑着同我们每一个人打招呼,安排我们就座。客厅旁边是先生的书房,布置得很简洁,除了一张床和一个书桌,余下便还是满满当当的书。书桌上摆着摊开的书与笔记本,微风袭来,书页微微翻起,仿若一部安静的老电影,记录着每夜零点才熄灭的灯光。
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教育事业就是叶的事业,每一名教师犹如一片绿叶,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卜培莉教授已经在三尺讲台上坚守了三十五年,她既是患者“心脏的守护者”,也是学生的“春风、绿叶、暖阳”。1984年,卜培莉于山东医科大学(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毕业后,便来到了山东...
跨越1300公里的遥远距离,康爱林从内蒙古鄂尔多斯来到了滨海城市青岛。初次见面,她爽朗开怀的笑容使周围的空气都透着温暖。作为今年的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新生,康爱林还有一个独特的身份——自媒体运营者。2018年1月1日新年伊始,康爱林创立了个人微信公众号“环小瓶”。“关注生态环境原来可以这么有趣”是康爱林对“环小瓶”的定位。公众号里设置了“一周一罐”“小瓶原创”“一起看水”等多个栏目,内容涉及大...
山东大学迎新日,风和日丽,一名阳光大男孩跑向体育学院的报到处。只见他一身干净的橘色T裇配上牛仔裤和帆布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和我们打招呼。他,便是陈明杰。与其他刚入学的新生不同,陈明杰早在7月8日就已经开始在山大的“生活”了。作为高水平运动员,他提前来到山大开始训练计划,训练的目标则是即将到来的山东大学生锦标赛。陈明杰,体育学院2019级新生,山东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队队员,入学前在济宁市体育运动学校...
刚来校报到不久,甚至还没将中心校区逛个遍,就陆续有校园媒体打来电话邀约采访,李兰月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是学校“新生一等奖学金”得主了。这个来自山东枣庄的女孩是山东大学2019年省内生源文科最高分,即将就读经济学院,开启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一到校就受到关注,这是李兰月从来没想过的。面对好奇的记者,李兰月还有些腼腆。谈到为什么选择山大,李兰月说,在高二的时候,通过学长学姐的返校宣讲,她早早地了解了...
高校教学,如何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突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瓶颈?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全面的工科人才?在山东大学的校园里,一场教学改革正在悄然兴起。“从初进实验室时的陌生和对科研的一无所知,到研究方向的确立、研究计划的制订、具体实验工作的开展、实验结果的分析,指导老师都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让我一步步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葛平慧感慨道。这是学校教学改革的...
8月份的最后一天,19岁的任清宇正式踏上了青春征程新的一站——大学。在山东大学,他将会度过四年的本科时光。而这里,也是30年前父亲的选择。任清宇此前没有来过山大,但他知道,山大地处孔孟之乡,尊师重教,学风很好,“连称呼人都一律是‘老师’……”这些认知,源自同为山大人的父亲与自己的交谈。在父亲的描述里,山东的学生学习很厉害,有的高二参加高考都能金榜题名;还有,山东好武,有教梅花桩的数学教授,父亲在山大...
有梦想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青春的符号。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有这样一位研究生毕业生,他为追求心中的梦而不断前进,将付出和奉献视作自身的修行,将关心、服务他人看作人生的意义所在。他是杨国帅,一位通过不懈努力让理想映照进现实的青年。杨国帅,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2015年担任山东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山西队队长,前往山西灵丘上寨中学支教一年;2016年9月,在山西灵丘上寨中...
郭晓婷,山东大学2019届硕士毕业生,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曾获2019届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大学2018年度优秀团干部、2018年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优秀干部奖学金,山东大学2017年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从师范类专业学生到优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郭晓婷在山东大学度过了三年硕士研究生的求学历程。她既领略了中心校区的深厚底蕴,也体验了青岛校区的海风习习。山东大学“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
在山东大学“再见了,我的小树林”2019届毕业生告别母校青春歌会上,一束束灯光缓缓打下来,范清涵和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穿着简单的白T恤站在台上轻轻唱着《奉献》:“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不久后,他们便要启程前往新疆、山西等地区支教,这次合唱仿佛是临行前的誓言。伴随着阵阵歌声,范清涵作为研究生支教团团长从校党委副书记仝兴华手中接过队旗挥舞起来,旗帜飞扬间,我...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生穿上饰边色彩各异的学士服,伴着初夏的微风,挥舞手臂,与曾在一片天空下的同窗互道离别,奔赴前程。在这群人中间,有一个人的目光清澈而坚定,送走身边的知己好友后,转过身来,她选择留在山大,成为一名保资辅导员,换一个身份继续书写在山大校园里的青春故事。马慧君,女,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5级本科生,中共党员。推免至山东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获评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二等奖...
在山东大学第十届学生“五·四”青年科学奖颁奖典礼上,药学院免疫药物学专业2012级的硕博连读生赵华俊获得“五·四”青年科学奖,同时他带领的“新型乙肝治疗性疫苗的发现与机制研究团队”获得优秀成果奖。初次见到赵华俊,便是在颁奖仪式上。他正装出席,代表医科组青年科学获奖者上台发言时自信从容,介绍学术成果时侃侃而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褪去颁奖典礼上闪耀的光环,再次见到赵华俊,是在窗明几净、朴素简单的...
“读书是一件乐事。”在山东大学尼山学堂,有这样一位本科生,他从小便喜爱文学,常常遨游在名著与典籍的世界里,让书香充满自己的生活。在完成四年本科课程后,他选择在古典文学领域继续深造,并凭借刻苦的努力和过人的天赋,成功获得了南京大学直博生的录取资格。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将继续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里感悟先人智慧,在文学的殿堂里兼收并蓄。他,便是2019届毕业生付英超。付英超,山东大学尼山学堂2015级本科生,山...
6月22日,在山东大学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们在聆听校长的临别叮嘱时听到了这样一个名字:“晶体材料研究所的王守志同学,你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9篇论文,累计影响因子95.22,让晶体材料这张山大名片更加闪亮。”偌大的体育馆内响起了一阵赞叹,伴随着观众席上爆发的热烈掌声。拨穗、正冠、接过博士学位证书、与校长和导师们合影……王守志为自己的博士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最爱的那句话是:‘凡我在处,便是...
在济南校区的山东大学第一幼儿园,记者见到了张卫东和她的山大幼教团队。温暖明亮的笑容,目光中透着平和喜悦,她的身上仿佛有着特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一说话,四周的空气都活跃起来,让人忍不住想走近聆听。省市级双“十佳幼儿园”、山东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山大幼教自主研发的园本课程全国发行并推广到国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山大幼教已经成为山东省幼教界一张靓丽的“名片”。
夏天到了,天总是亮得很早。国际教育学院的矫雅楠老师踏着晨曦来到学校。虽怀胎九月即将生产,她的步伐仍旧轻快活泼。她站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们中间,与他们一同拍摄毕业照,留下最美好的青春回忆。不久前,矫雅楠带着肚子里的宝宝经历了六个月的漫长赛程,终于在这个夏天,斩获了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文科组一等奖。矫雅楠,女,讲师,博士。2003-2008...
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后,第四届山东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十五届山东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正在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火热进行。答辩教室内热火朝天,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自信满满地站在讲台上阐述着自己的创新创业梦。在台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多年来,他致力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虽年过六十,却精神矍铄,孜孜不倦。在观看学生们进行答辩时,他时而眉头紧锁,仿佛陷入思考;时而面露喜色,仿佛看到了创新的火种;举手投足间,他的心陪伴着所有参赛的选手一同起舞。他就是山东大学的创新创...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记下自己未尽游乐的千古之憾,于是洞中深处的秘境再无人知晓,留下的只有众人的浮想联翩和历史的长叹。对于物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随着学科知识越渐深入艰涩,“逃出科研圈”的呼声也越发高涨起来。而张凯却在人潮之外,独探得通往物理妙境的曲径,并窥见了物理之美。
孙君,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5级本科生,中共党员,保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方向直博项目。山东省优秀毕业生,校长奖学金(综合奖)、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山东大学创新创业先进个人,山东大学2017“榜样的力量”学生年度人物。有些人好像有“神奇星期八”,孙君就是其中一员。有着傲人学习成绩的孙君,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对她来说,学习和实践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如太极图一样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实践本身就是学习”。
她是济南市第7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山东大学“髓缘”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是2018年度山东大学优秀志愿者。她叫宋丹,山东大学药学院2017级的一名本科生。初见宋丹,是在一个风轻日暖的午后,正是眼前这个笑容腼腆、纤细柔弱的姑娘挽救了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随着采访的深入,更多故事逐渐浮现在了我们面前,关于干细胞捐献,关于“髓缘”,也关于志愿者们。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18年全国游泳冠军赛中,季新杰取得了四块银牌的优异成绩,是国内唯一同名将孙杨一起游进一分四十八秒的选手。通过此次比赛,季新杰为自己争取到了光州世锦赛的入场券。“这是我第一场世锦赛,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赛场,作为一名在世界赛事舞台上代表中国亮相的运动员,我的目标便是为祖国争得荣誉。”据季新杰介绍,每个国家在世锦赛中只能选派两名最出色的运动员参加,因此这来之不易的准入资格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份责任。
2017年3月,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发现了女性特异的“交叉重组成熟缺陷”是引发女性高频率染色体错误分离,从而导致高水平的非整倍体的卵细胞和胚胎的根本原因,此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是山东大学的首篇《Cell》。2019年3月,生殖医学中心发现并解析了交叉重组频率在同一减数分裂细胞的不同染色体之间协同变化这一重组调控新机制,研究成果文章再次发表于《Cell》。而两篇《Cell》的第一作者,均为王顺心教授。
张茂宏,男,1929年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47年考入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院工作至今。张茂宏教授从开始接触医学至今已72年,是山东省大内科领域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对血细胞的荧光改变、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血细胞的三维图像与表面微结构以及核素影像等研究的学者,还是国内最早结合分子遗传学等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难治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措施进行研究的人之一。
见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繁仁先生时,他刚刚结束忙碌的博士生复试评卷工作,便马不停蹄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日程安排紧凑又有条不紊。谈起美学,他引经据典,见解独到;聊起文科发展,他的观点鞭辟入里,话语中充满信心。“对我而言,这么多年来的治学感悟就是把治学看成人生价值的一种寄托或者提升,使得人生更有点意义和价值。我也快八十岁了,在这样一个年龄,还能做点有意义的学问,我觉得这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回望自己的学术生涯,曾繁仁先生的话语中始终透着一种谦虚淡泊的心境。
见到袁世硕先生时,他的桌上摆放着一杯浓茶,先生正在认真地阅读文献。在采访交流过程中,先生的思路之清晰、见识之卓远、精神之矍铄,远远超过了我对一位九旬老人的预想。他为我们细细梳理着山大文史发展的脉络,为我们循循讲着山大的珍贵记忆,话语朴素却掷地有声,情感温和却坚定不移。
在几千年绵延流传的中华文化中,《周易》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足见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办公室见到刘大钧先生,先生一头银发,目光平和,精神矍铄,蔼然可亲。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周易学会会长这些如雷贯耳的头衔之下,刘大钧先生还是那位一心致力于让易学研究发扬光大的山东大学教授,有着对学术的深切关注和学者的严谨质朴。谈到易学研究的发展,他的语气不疾不徐,用平实的话语解释深刻的道理;谈到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的诸位名家,他如数家珍,清晰地道出文史哲各学科学者的一连串名字。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