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仁爱、温和、兄弟般的同情,有时甚至比药物更灵。”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今天是我们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人文关怀见习第三小组前往齐鲁医院儿科见习的日子。我们从妇儿楼进入,映入眼帘依旧是一片忙碌:步履匆匆的奔跑、心急如焚的电话、运转不息的电梯……
11、12、13,电梯停在了儿科病区。一出电梯,护士长张红老师就亲切地将我们迎到会议室,正式开始了今天的见习课程。张老师首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儿童护理中的人文关怀知识。她说:“这些孩子不仅是患者,更是需要被呵护的孩子。”她提到,白血病患儿长期接受化疗,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病情变化,更要注重他们的情感需求。”
随后,我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儿科病区。病区门口陈列着几排科研领域的奖牌,张老师自豪地介绍:“这更是我们护患建立信任关系的坚实桥梁。”走过病区拐角处,我注意到墙上有一块醒目的留言板,上面满是稚嫩的字迹。有孩子写道:“我今天感觉好多了,爸爸妈妈很开心,但是我特别想爷爷奶奶,好想快快好起来。”还有孩子画了一颗大大的心,并写着“谢谢医生护士姐姐陪我打怪兽。”一字一句看去,一股酸涩沉甸甸地压在我心头。这些小朋友们要接受很长时间的化疗疗程,可他们却以一颗颗稚嫩而坚定的心乐观面对不可知的未来。
接着,我们与一位正在接受化疗、等待入院床位的男孩——小明(化名)进行了深入交流。他是一名初一学生,因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得不中断学业。初次见面时,他显得有些腼腆,了解到他很久没回过老家,我们主动分享了自己在他老家支教的有趣经历。小明听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笑着给我们讲起他和学校中好朋友的趣事……
见习很快结束,离开医院时,我正想着老师的问题:“什么是人文关怀?”我想,可能是提起自己在儿科从业四十余年眼中仍闪着亮光浑身干劲的护士长;可能是孩子们在留言板上写下的对未来的信心与憧憬;也可能是那天正好的阳光洒在病房大楼上,映出的一片金色光芒。我闭上眼睛,感受着微风携来的初春的气息,也看到了这座大楼里行色匆匆背后的、被人文关怀映照出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