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清明前夕,我作为本科生党员代表之一,踏上济南革命烈士陵园这片充满历史印记的土地,参与学生骨干祭扫研学活动。
顺着石阶而上,阶沿被经年足迹磨出釉色光泽。午后阳光倾泻在烈士名录碑上,花岗岩表面鎏金般的名字灼灼生辉,每个名字的背后都埋藏着一段不朽的故事。革命烈士群像碑前,同学们垂首肃立,静默浸染整片陵园。腕表秒针的颤动与战壕里破碎怀表的齿轮咬合声在春风中重合,让我们穿越七十余年与他们心灵相通。
祭扫结束后,我们集体到达济南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走入展馆便是战役纪念雕塑,城墙被破开一道裂缝,革命的号角吹向裂缝的后方,这是济南战役中解放军攻破“金城汤池”的象征。展馆的灯光发出柔和的光芒,为那些静默的展柜镀上一层淡金。在“战地家书”展区,我看到一封泛黄的信笺,字迹在岁月风霜中已经模糊,却仍能辨认出“待山河无恙,必归家侍奉双亲”的承诺。沿着回廊漫步,展出的布满弹孔的城墙残骸、血迹斑斑的军毯、氧化脱色的军号等珍贵文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伟大辉煌的人民革命战争。
离开济南战役纪念馆之即,两行大字出现在我们面前:“日月同辉,万古流芳”。四周的英烈墙镌刻满烈士英名,如星河倾泻,映照着我们心底的红色土壤。我不仅感慨,如今的岁月静好,何不是百年前一批批革命烈士的负重前行?
在返回学校的巴士上,我凝视着逐渐远去的陵园,心情久未平复。道路两旁的树林如海浪一般翻腾,将我们的车辆身影淹没在一片翠绿的海洋中。我将目光从远方慢慢收回,脑海中久久回荡着那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通过参与这次祭扫研学活动,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勇做新时代“挑山工”。同时,作为一名候任保资辅导员,我铭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担起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为我的学生们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