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拿到了“览岳”论文竞赛二等奖获奖证书。我百感交集,回想起了参加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组织的“览岳”论文竞赛答辩的场景。

在这次“览岳”论文竞赛中,我拿到了二等奖,对于我个人的荣誉,我并没有太过于激动,让我尤为感动和开心的是,我的导师张仑老师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捧着奖状,一份感动从我心中油然而生。而当瞥见导师接过“优秀指导教师”的奖状,向镜头与在场者展示时,设法憋住涌出的泪水对我来说却成了难事。那张盖着公章的“优秀指导教师”的奖状,是学院为我们这段自发形成的师生关系的肯定,也把张老师的贡献曝光在镁光灯前。此刻,请允许我用被哲学规训过的笨拙笔触,将我的经历和心中的感动形诸笔墨。

我的获奖论文《达尔文式两难困境:疏漏及补充》,在张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了长达一年半时间的反复打磨:五易其稿的开题报告上,他的批注具体到引用脚注的文献格式;三版十一稿的论文里,他的评论精确到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七次修改的PPT页面上,他的点评细致到放映动画的呈现方式。他帮助我列寒暑假的读书清单,给我写了参加暑校的推荐信,帮我修改申请暑校的材料……记得在分析哲学年会的晚宴上,张仑老师轻柔的声音打断了学者们的交谈:“这是我的学生焦芸茱,她做元伦理学研究,做得特别特别好。”
我无法忘记从九点延伸到凌晨的微信聊天记录,绿色和白色的大块气泡交错,支持反实在论的我和作为实在论者的张老师有过激烈的论争,学术讨论实在是迷人,以至于总是让人丧失时间观念。我无法忘记《知识论》一书扉页上的“爱智慧”to签,这是一本对我的论文很有用的新书,他一定是看到了我在朋友圈对价格的抱怨,才不动声色地自掏腰包买给我。我无法忘记他要求我撰写的关于综测和培养方案的现状反映稿,“作为第一届拔尖班,实际培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问题,但母校会为你们的贡献为荣”。
我很感谢学院组织了这次览岳论文竞赛,我要向所有人的付出致敬。正是有这次竞赛,像我一样的许多同学才有了和接受优秀学者指导的机会。我们学会了如何用逻辑的刻刀雕琢思想,更亲身体验了何为真正的哲学探究精神。那些被红笔圈画的深夜,那些在概念迷宫中指引前行的探索,那些在论证绝境时的柳暗花明,都让纸上抽象的哲学命题化作了我们生命中最鲜活的思考印记。
张仑老师曾经跟我说,他带我的方式就是他的导师带他的方式。我在他身上看到的,确实是我对自身未来的憧憬。或许在十年之后,我和他一样年纪的时候,学术土壤上会生长出另一个如他这般明亮的学术引路人。毕竟,薪火相传,不正是教育最美的模样吗?